《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画好教育扶贫同心圆

位于滇西北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县委政府到各乡镇部门,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学校,从干部职工到各族群众,从兄弟省市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扶贫的浩瀚工程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打出“加减乘除”组合拳,画好教育扶贫同心圆,有力推进教育扶贫各项工作。

图片来自广南县人民政府网站

抓保障投入 做好设施建设“加法”

宁蒗县教育扶贫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大手笔投入,固本强基。2016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9.4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4.8亿元。通过实施“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云南省高中攻坚计划,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国家专项建设项目,新征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用地478亩,累计新建校舍19399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121738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35平方米。投入5083万元,购置教学设施设备,县域内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135所义务教育学校20条办学底线全部达标。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广大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烂泥箐乡牦牛坪完小50岁的肖建华老师,见证着宁蒗教育从小平房到高楼大厦,从传统破旧的黑板到现代化的一体机的巨变。县委政府为全县28万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民生账单”。2019年3月,宁蒗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目前,宁蒗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宁蒗二中、宁蒗第三幼儿园,贝尔中学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如今,无论走到哪个乡镇,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一个个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连接着世界和未来,莘莘学子的梦在这里放飞,万千家庭的幸福从这里出发!

抓学生资助 做精教育负担“减法”

宁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交通闭塞,家庭教育支出占比高,一度成为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对此,宁蒗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降低家庭教育经济负担。

严格落实好国家学生资助各项政策,落实学前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营养午餐全覆盖、落实高中阶段“四类学生”免学费、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生活补助、职业教育中高职“雨露计划”资助、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认真实施云南省优先贫困学子奖学金、云南省建档立卡精准资助学费奖励、直过民族贫困学生学费奖励政策。

积极搭建社会捐资助学平台,广泛整合宁蒗慈善、世博车行、孺子牛公益组织、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台湾培志教育基金协会、至善教育基金、泸沽湖公益中心、润雨计划等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到捐资助学中来,为学校或学生捐款捐物,多渠道帮扶贫困生,用爱心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

“目前,宁蒗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宁蒗教育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上学有保障,资助无死角的目标。”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王新明主任说。通过一系列资助举措,最大限度减轻就学负担、解决因贫失学、因学致贫问题。

2017年以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达1160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2.45亿余元,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切实做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失学。

抓东西协作 做足质量提升“乘法”

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历史使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成为宁蒗人的共识,用读书改变命运,用知识成就未来。宁蒗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真正的教育,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1年,宁蒗成立省立第一小学,1957年“宁蒗中学”办班,1972年宁蒗一中才开始招收高中生。

上世纪80年代,县委政府与江苏省海安县达成“以木材换人才”协议,群体引进海安教师,在条件极其艰苦的背景下创办“宁海中学”,种起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试验田”。1993年,宁海合作模式由初中延伸到高中,23名教师承担了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宁蒗和海安两县决定把宁蒗县民族中学更名为“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同时把“宁海模式”拓展到基础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和其他领域。

2016年,宁蒗教育考察团到海安,签订了第九轮合作协议,遴选教学业务精湛的老师创办“海安班”,着力在“培优”上下功夫,促进“宁海效应”向纵深发展。2019年,宁蒗高考600分以上人数38人,一本上线165人。其中首届海安班680分以上4人,最高分为697分,班级均分605.4分,班级成绩名列全市第一,3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贫困县办大教育的奇迹。

悠悠的长江水,流淌着宁海两地博大的教育情怀。“宁海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两地教育融合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教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带动贫困县教育的跨越发展。32年来,海安和宁蒗两地开展了10轮教育合作,286名海安教师到宁蒗县支教,累计培养了20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培养了9名丽江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近五年,全县累计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大批学生考入一本院校,为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除了海安市,这样的“智”援还有“哈工大支教团”、“滇西北支教团”、“吴兴珍支教团”等,他们对宁蒗边远山区的教育资源作了有效的补充,激活了教育的“一池春水”。

上海杨浦区的倾力帮扶,让宁蒗教育扶贫的步伐走得更快。搭建了教师能力提升的“大舞台”,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选派校长、骨干教师等27名到上海接受专业素质提升培训,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育鹰学校定点帮扶小凉山学校、上海工商学校定点帮扶职业中学。做好职业教育“大文章”,三年来,共有300名建档立卡户“两后生”到上海环境学校等27所中职学校就读,通过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彻底转变贫困群众观念,彻底拔掉“穷根”,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抓控辍保学 做实巩固提高“除法”

教育关系民生福祉,关系边疆少数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教育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扶贫路上,宁蒗用实际行动,做到一个孩子都不少。

增大分母,让入学达到“最大值”。科学调整校点分布,恢复部分校点,切实解决好全县1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近3000名学生的就学问题,让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逐步消除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合理安排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

为切实解决进城集中安置、同步搬迁、自行搬迁、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难”问题,2017年3月,投入2.37亿元,在县城新建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2018年9月招生。所有搬迁户学生均得到了优先安置,做到了所有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好学。

减小分子,让辍学生达最小值。受“读书无用论”“打工潮”“厌学”等因素的影响,宁蒗控辍保学形势一度严峻,针对这一难题,宁蒗县使出了“洪荒之力”,努力啃下“硬骨头”。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制,压实政府、教育、学校、家庭等诸方面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控辍保学”取得实效。采取依法控辍、资助控辍、情感控辍、责任控辍、质量控辍“五措施”,严格执行依法控辍“四步法”,以达到处罚一人,警示一片的目的。2018年以来,全县共开展控辍保学宣传教育各类会议140场,参加会议37600人次,制作宣传标语765条,利用电视、微信等媒体宣传60000条(次),召开家长会2500余场,参加会议22560人次。劝返学生512人;下达责令《返校复学通知书》700余份,返校学生270人;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14份,返校复学8人。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四步法”,经宣传教育、责令整改、行政处罚后仍然无效的,依法提起诉讼7例,返校复学6名;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县人民法院进行公开开庭审理1例。

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贫困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宁蒗人民正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书写着教育扶贫的奋进篇章。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