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新时代北斗精神激励航天人砥砺奋进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高度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大意义和辉煌成就,勉励工程全线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中国精神极其鲜活、极其真切、极具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全体北斗人执着坚守的核心价值,对于引导工程全线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接续走好攀登科技高峰、建设航天强国新长征,具有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新时代北斗精神蕴含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报国信念。矢志不渝地铸造国之重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执着信念和不懈追求,是党的初心使命在科技战线最集中的体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代北斗人传承“两弹一星”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把党的事业作为最大事业、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民族梦想作为最终梦想,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以再次走进大漠的精气神立起了又一座精神丰碑,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中国北斗光耀全球的不朽传奇。我国北斗事业的发展史,就是科研人员用全部心血和智慧报效国家的生动写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队伍如何更替、形势如何发展,航天人、北斗人始终为实现党的初心使命而矢志奋斗,这也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在各条战线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大力弘扬的精神基因和光荣传统。

新时代北斗精神折射着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的民族品格。北斗七星,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司南功能,用以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标定时刻,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自立自强、辛勤劳作的标志和象征。北斗人秉持着中华民族自立自信、自主自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品格特质,对于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尤为需要接续传承。

新时代北斗精神彰显着敢闯敢试、创新超越的时代风貌。面对陌生领域从无到有的全新探索,面对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的白手起家,面对外部环境对我不利的复杂局面,北斗人始终不信邪、不服输,前行路上任何困难压不垮、任何挑战吓不退,独创“三步走”发展路径、“混合式”星座构型和“一体化”功能设计,为全世界发展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先后攻克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首创全星座星间链路支持自主运行,创造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的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奇迹,这些无不折射着北斗人敢想敢干、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无不透射着要做就做最好的志气和追求。

新时代北斗精神凝聚着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在北斗领域的生动实践。北斗的建成是亿万人民用双手托举出来的。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为了同一个梦想,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不分主角配角,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聚力攻关,2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院士领衔出征,1.4万余家企业、50余万人从事系统应用推广,共同谱写“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生动彰显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北斗建设的实践再一次表明,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一定能汇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北斗精神展示着服务世界、造福人类的大国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追求,北斗就是践行这一重要理念的中国品牌和中国名片。北斗的应用不仅仅限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如今的北斗,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持续深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亿级以上用户提供服务,相关产品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亚、非洲成功应用。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前行,我们会在由大向强进程中实现共赢。

今天,时代赋予了我们梦想成真的机遇,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