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珠海高新区 敢闯敢试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1980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珠海经济特区应运而生;1992年12月,珠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成立的54个国家高新区之一。

伴随着特区发展的脚步,珠海高新区成立27年来,一代代高新人挥洒汗水,在这片土地上贡献智慧和热血,将一座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海滨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科教新城,成为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引擎、主战场、主阵地。这一路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高新人践行“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迎接新的历史机遇,珠海高新区将继续秉承“敢闯敢拼”的特区精神,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珠海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新引擎和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魅力之城作出新贡献。

●撰文:黄鹤林

初心与使命

滩涂荒地崛起魅力新区

40年改革开放的浩荡浪潮,让珠海这座小渔村成功蝶变成滨海新城,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腾飞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沿着浪漫的珠海情侣路一直向北,唐家湾沿岸高楼林立、风光旖旎。时光荏苒,对比40年前的图景,曾经一片滩涂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极具现代感的产业新区。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指的便是珠海高新区。《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珠海卷》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对珠海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979年至1987年间,珠海特区引进‘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比较多,但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够大,已经不能适应国际商品市场竞争的需要。”该书记载。

为打开珠海产业发展新局面,1992年12月,珠海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成立的54个国家高新区之一;1993年3月3日,珠海高新区正式挂牌运作,成为珠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引擎和主平台。

伴随着特区发展的脚步,珠海高新区成立27年来,一代代高新人奋力拼搏,把一座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海滨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科教新城,为经济特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组组亮眼的成绩单,是这座产业新区给经济特区最好的献礼。

经济实力加速跃升——建区之初,珠海高新区全区年营业收入仅3.57亿元,2019年总营收突破3000亿元大关;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17年突破200亿元。

科技创新力持续提升——2011年,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首次超过100家,2019年高企总数达531家。国家级大科技装置天琴计划,省海洋实验室、清华(珠海)创新中心和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相继落户高新区。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1994年,珠海高新区首家企业力合股份成功上市,目前全区共有上市挂牌企业36家;2005年,珠海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成为珠海市首家国家级孵化器;2009年,珠海高新区设立珠海市首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区产投基金规模已达29.82亿元,天使投资项目累计48个。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在世界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浪潮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珠海高新区实现更大作为的志向将更坚定、更有底气:2019年,珠海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22位,创历史新高。

奋进与拼搏

滨海小镇变身创新高地

上世纪80年代的珠海,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边陲小镇,只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间工厂、一家饭店”。彼时的珠海高新区,仅是一片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小镇,当时“人少、企业少、园区少”。

改革开放,让珠海这座南海之滨发生巨变。敢想敢干,为特区建设者注入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奋进与拼搏,既是珠海经济特区从一穷二白到创造多项“全国领先”的精神底色,也是珠海高新区践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担当的真实写照。

27年来,历经扩区、改革、完善、提升等阶段,珠海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格局,区域面积从最初的9.8平方公里增加到359.76平方公里。2000年,珠海高新区创建第一个由地方与科技部共建的“科技创新海岸”,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计算机软件、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平台载体逐渐壮大,高端人才纷纷来栖。2000年,加拿大多伦多博士后、航空航天领域研究员颜军,带着在国外多年积累的技术和资金回到国内,在珠海高新区创办了欧比特(珠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2003年,国内第一块基于SPARCV8处理器架构的嵌入式S698芯片成功在欧比特诞生,填补了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芯片方面的空白。凭借技术优势,2010年2月,欧比特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2010年,聚焦海上无人船艇产业的云洲智能在珠海高新区落户,创始人张云飞和3名核心创业团队队员专注研发,公司规模从最初几十人增长至今已有400多人,牵头建造了世界首个无人船艇产业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跻身全球无人船艇产业领先者。

2014年,李迪博士在珠海高新区成立珠海博雅科技有限公司,专注高端闪型存储器芯片研发设计和产业化。不久前,由该公司研发的国内首颗50nm256MNORFlash(闪存芯片)实现量产,这标志着国产闪存芯片高容量产品正式迈入50纳米制程时代。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20多年的产业积淀,一批批高新人贡献智慧与汗水,让这片产业新区迸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2019年,珠海高新区全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5件、同比增长12%;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占全市30%以上。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未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海高新区重点产业集聚效应显现。2018年,珠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八、广东排名第二,珠海高新区占比全市近50%。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集聚了以健帆、宝莱特、亿胜等为代表的9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近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20%。

光荣与梦想

产城融合迈向活力新区

26年前,作为珠海市科技重奖特等奖首席获奖人,陈利浩登上了珠海的最高领奖台,获得了百万元重磅奖励,包括一套房子、一辆奥迪车和33万元奖金。在台上,他断言,“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科技人员登上领奖台,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珠海开花结果。”

26年后,由陈利浩一手创办的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扎根珠海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管理、能源互联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从内地来到珠海,从白手起家到上市企业,陈利浩在这里实现了他的创业梦。过去20多年里,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一批批优质企业相继涌现。如今,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主园区,金山软件、全志科技、纳睿达、纳金科技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实力的优质科技企业,已成为展现区域发展成就靓丽的“名片”。

区域的发展,核心是人才的发展。27年里,珠海高新区也在加速聚集优质的科教资源。

1999年9月,珠海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合作建设协议,选址珠海高新区,开创了国内名牌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先河。随后,北师大珠海校区、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北理工珠海学院相继落户。

自此,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注入,为这片产业新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成为珠海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中最强劲的内生动力。

时代的潮流奔涌向前,珠海高新区再次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打开地图,位于珠海北部区域的唐家湾镇,北接中山,向东扼守珠江口,与香港、深圳隔海相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深中通道开工建设、深珠通道启动规划,区域间互联互通将为珠海高新区产业合作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里是距离澳门最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港澳一小时直达,并且聚集了一批新兴产业,可以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去年3月,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汤毅韬,将创业团队带到珠海高新区,创办珠海市硅酷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看重这里的产业和交通环境,良好的政策配套也成为创业者的“吸金石”。为吸引港澳创新创业人才前来创业,珠海高新区在辖区内设立1万平方米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配套创业启动扶持资金、人才引进奖励、居住保障等政策,对入驻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的港澳企业,基地每年仅收取1元租金。

人才、机遇、产业和城市有机融合,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创新动能。20多年前,无数奋斗与开创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未来,珠海高新区也将继续见证这些故事在这座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热土上续写。

对话

珠海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虎:

加快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

站在珠海经济特区40周年的新起点上,珠海首次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作为珠海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和主平台,珠海高新区将如何与深圳实现更深度的“握手”?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珠海高新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方向是什么?

珠海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虎表示,珠海高新区将在深珠合作上先走一步、走快一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融通、营商环境畅通。

推进淇澳岛、后环片区开发

问:珠海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高新区接下来将如何推进与深圳的合作?

答:去年10月,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珠海高新区为重点对接深圳,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发展新轴带”的战略部署。今年,珠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深珠合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珠海高新区在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高新区处于深珠合作区最前沿,唐家湾主园区距深中通道落脚点仅20km,规划建设的深珠伶仃洋公铁两用通道,从深圳南山区直通珠海高新区,建成后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将实现跨海相连。

二是创新优势,珠海高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与深圳相似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19年“一区多园”高企总数达979家,其中唐家湾主园区高企数达531家,在全市率先形成从创客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孵化链条。

三是产业优势,唐家湾主园区80%是科技型企业,以高新区为主导的芯片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全国第八、全省第二。在金鼎、后环和北围片区均拥有一定量的产业用地,将为承接链接深圳科技产业提供最优发展空间。

珠海高新区将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深珠合作上先走一步、走快一步,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科技创新融通、营商环境畅通,以金星湾为核心区域,稳妥推进淇澳岛整岛开发、后环片区新城市中心,高标准建设高新区“一水两岸”深珠合作示范区,举全区之力加快打造国际领先城市发展新轴带。

力争跻身全国一流创新高新区

问:站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新起点上,下阶段高新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立足“十四五”规划,我们将积极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经济规模突破5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1500家,力争跻身全国一流创新高新区;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40亿元,投入1000亿元建设资金,人口规模达60万人。要实现这些目标,珠海高新区将重点做好这些工作。

全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优“天琴计划”、省海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支持UIC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澳科大在高新区设立研究生院,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人才栖息地。建设更多科技资源支撑型、高端人才引领型等孵化载体空间,继续办好“菁牛汇”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湾区优质创新创业创造热土。

全力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主导产业引领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体目标,重点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等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形成“龙头企业+”特色创新生态。聚焦战略前沿领域,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和5G、区块链等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全力建设北部交通枢纽。建设珠海北部交通枢纽,推动建设“两通道、两地铁、两快线,即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珠海地铁1号线、金琴快线、兴业快线,形成与广州地铁相接、与深圳跨海相连、与港澳紧密联通的交通布局,实现“1小时交通圈”。

全力营建民生幸福湾区。建设承载服务60万人口规模的滨海新城,再建10000套共有产权房和人才公寓,深化与中大、北师大托管合办品牌中小学,继续实施“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惠民政策,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等品牌医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同片区打造成为全省美丽乡村标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氛围。

观察眼

乘势而上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深圳与珠海,1980年同时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今年,两个经济特区都迎来40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则“谋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的消息,让深圳、珠海两座城市再次携手站到了聚光灯下。

不久前,深圳将深珠通道的规划研究也正式提上日程。联通深珠两城的交通要道,在珠海落点选址珠海高新区。通道建成后,车程仅需30分钟,大大降低了两地往来的时间成本,为深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要素融通带来极大便利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珠海高新区提出要在深珠合作中“先走一步、走快一步”。这既是珠海高新区在示范区建设中寻求产业发展新方向的切实之举,也是奋力发展区域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信心使然。

今昔对比,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珠海高新区,在内外合力之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外联内通形成区域交通枢纽。珠海高新区将推动建设“两通道、两地铁、两快线”,形成与广州地铁相接、与深圳跨海相连、与港澳紧密联通的交通布局,实现“1小时交通圈”。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争创创新排头兵。珠海高新区重点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海洋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和5G、区块链等若干个十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伶仃洋两头的两个经济特区,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都肩负着相同的历史使命,多年来两地企业合作和人才交流密切,都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和创新基因。在国家“双区驱动”重大战略指引下,珠海和深圳正积极联动,充分发挥澳珠极点和港深极点作用,共同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练好内功、迎接机遇。号角声声催奋进,站在区域发展新起点上,珠海高新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抢抓机遇“窗口期”,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中心的道路阔步前行。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