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课改创新不是贴上“高大上”的标签

最近,笔者参加了某个省级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学校推出了“××课堂”的课堂教学创新特色。笔者听其介绍,初感好像就是“教学相长”这一传统理念的翻新,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展示中,笔者的感觉进一步得到验证:所谓的创新课堂,与常见的公开课、展示课别无二致。说到底,课还是这样的课,只不过贴上了一个“高大上”的课改标签而已。

比照当下众多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文化、课堂改革、教学创新等等,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一时间,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课改创新、教学主张,似乎都开不了口,也走不上台面。笔者以为,此风不可长,此举不必多。

诚然,有不少学校经过长期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也有不少学校经过反复的教改实践,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创新范式。他们业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标杆,值得学习和借鉴。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学校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他们或将某个教育理论换个时髦的说法,包装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或组织一班人马,七拼八凑地整理出一套理论、观点、模式,继而生搬硬套地附加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其中不乏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的,甚至还有自吹自擂、自己往脸上贴金的。

教育教学是个“慢活儿”,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办学底蕴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一日之功而成。跃进式、超车式、突击式的创新改革,学校需要权衡利弊,审慎而行。

其一,无疑会加重师生负担。为了加强宣传和扩大影响,让广大师生做材料、补资料、搞活动就在所难免,有时为了现场展示,各种彩排、拉练占用了师生的大量时间,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进而导致师生负担加重、压力加大,身心疲惫,厌倦反感。

其二,没准会僵化教学管理。有的学校为了大张旗鼓地推进某课堂教学改革,强行入轨,统一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个模子”“一个套路”的格式,这种“千课一面”的教学管理,不仅有悖于课改创新的初衷,还会导致教学的僵化、固化。学校的真正发展需要多元文化,课堂教学更应是丰富多元。学校教学管理应兼容并包,让课堂多元文化共存,并在不断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

其三,可能会拉低办学品质。提高办学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必然追求,而这需要学校静下心来,深耕细作而不急功近利。但事实上有的学校,学校文化、课堂教学主张往往成了校长的个人“思想”,换一个校长就换一个思路,以致出现张校长“往东”、李校长“向西”的尴尬局面,学校资源、人员力量无端内耗,从而制约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破解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赶时髦、唱高调、浮夸式的课改创新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改变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要有特色、课堂要有创新本没有错,但不能唯特色而特色,唯创新而创新,否则难免会出现“一哄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虚假繁荣。从根本上讲,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是一致的。因此要纠正和避免学校在教育改革和课堂创新中舍本求末、脱实向虚。另一方面,就是学校自身要保持办学定力,坚守教育初心,特别是学校管理者要坚持固本求真,坚持因校制宜,不好大喜功,不标新立异,要积极构建基于校本实情的教育教学改革长远规划,融传统传承和改革创新于一体,将育人使命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程,以此实现学校办学品质的提档升级。

守正创新,务实求真,学校教育教学才元气满满,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路也才会行稳致远,前路光明。

(作者为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小学教师)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