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科教 > 正文

春风化雨,软科幻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

这几天,稍显低迷的国内院线市场终于迎来了个不错的好消息,备受关注的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终于定档,还属于暑期档的“种子选手”。从各大平台的预测数据来看,国内电影产业对这部“软科幻”佳作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记者有幸抢到了片方24日首映礼的入场券,提前看了。但也必须承认,软科幻并不是驱动我走进影院观看《独行月球》的动因,毕竟科幻+喜剧两个题材并不太好结合,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决定要看的理由其实也挺俗的,就是想重温一下七年前《夏洛特烦恼》中“沈马”组合的那一抹惊艳,亦或是看一看这几年一直在创新的开心麻花团队是否“能藉此再创奇迹。

两小时的片长并不算短,影片中“沈马”组合风采依旧,时刻在线的演技让人感叹还是老搭档配合默契。一直在不断尝试创新的开心麻花,此次确实完成了喜剧和科幻的融合叙事,交出了一部科幻佳作。

《独行月球》的故事发生在2033年,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陨石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一个人落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宇宙最后的人类”,开始了他在月球上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

电影海报

《独行月球》的故事是属于太空科幻片中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类型,但诸如《星际穿越》《流浪地球》等成功的科幻片走的都是硬科幻风格。至于软科幻,国产电影也多有涉足,或许故事逻辑缺乏或特效太过“五毛”等诸多因素,大多并没能市场上激起什么水花。

科幻电影,难道唯有硬科幻才是王道?其实,好莱坞漫威系列科幻片就不完全是严格遵循科学理论的硬科幻电影。

通常认为,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追求科学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软科幻的情节题材则更多地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其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弱化。

科幻电影这种泾渭分明的定义,其实并不是强和弱、好和差的分界线。科幻电影原本就是一个技术和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既要有科学性,但也不能以科学来进行太多的限制。科幻电影提供的是一个关于未来世界在基于科学基础上的一个想象,就是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去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创造,完全以一种严肃的科学理论为主导反而将会是一种束缚。

当然,不严肃并不意味着不严谨,软科幻也要遵循最基本的科学原理。《独行月球》基于月球的各种基础科学常识都有严谨合理的表达,细节上天马行空的想象辅以喜剧夸张化的演绎,居然产生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说到这儿,不由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小朋友怒怼某科技馆科普短视频漏洞百出的事儿。在如此严肃的科普场所做如此“硬”的科普活动,怎么能丢掉严谨的科学态度呢?

说起科普工作,各界的反应都是不好做,过严肃有“生人勿近”之嫌,过活泼又恐失严谨之分。其实,跟科幻电影一样,科普工作也应该有软硬之分,特别是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如果少一些严肃的“硬”说教,多用孩子们喜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软”科普更为能春风化雨,为他们所青睐。

视觉中国供图

回到科幻电影,其实不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都是培育想象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创新创造的催化剂。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并非完全体现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其所普及的更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人文精神。《独行月球》在这一点上,显然已经领悟到其中的精华。一部好的科幻电影,或许就是一个好的科普助力,可以更好地启发青少年一代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首映现场,时不时被刻意压抑住的“哇噻”声,以及彩蛋和字幕结束后的阵阵掌声,传达出来的应该都是对这部被科幻界寄予厚望的软科幻电影的肯定。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