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吉安:筑牢保障防线 兜住民生底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特殊形势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决扛起兜底保障责任,兜牢兜住困难群众基本民生底线,把群众关切的事情真正办好。

在加强兜底政策衔接上下功夫。加强社会救助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比对,建立完善贫困预警监测机制,将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预警监测范围,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落实落细低保与脱贫攻坚两项衔接的政策措施,将符合条件的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脱贫行动,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解决相对贫困中的职责作用,加大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生活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的服务保障,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应帮尽帮,全力保障各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基本生活。目前,全市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和分散特困供养共2804户4875人。

在“遇困即扶”救急解难上下功夫。在乡镇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对受疫情影响和因突发性、紧迫性问题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建立“遇困即扶”机制,直接给予临时救助。上半年,全市临时救助10039人次,累计发放资金1285.8万元。

在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上下功夫。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标准,大力推进低保提标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保持救助对象救助待遇相对稳定。从1月1日起,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05元、47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15元、615元;城乡特困失能、半失能、全自理人员照料护理补助标准分别为1200元、300元、70元。

在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上下功夫。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排查工作,确保补贴应补尽补、应发尽发。建立健全"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救助办法,将困难家庭中的一、二级残疾人,智力、精神四级以上残疾人,以及启动大病医疗保险的重病患者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严格落实特困人员认定标准,加强特困供养照料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在重大疾病免费救治上下功夫。聚力改善民生福祉,实施全市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工程,包括免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和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3个项目。截至6月30日,已完成无创产前基因检测71731人次,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77658人次,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81801人次。推进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程,巩固完善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稳定贫困患者住院保障待遇,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适度要求。截至6月30日,大病集中累计救治69870人,救治率99.9%;重病兜底保障累计救治11104人,救治率99.8%;慢病签约服务管理5.84万人。

在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全市实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三控"政策(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控制普高招生最低录取线、控制招生职普比),扩大中职招生空间,近年来,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生职普比不断提高。吉安职业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全市中职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校企合作示范校、精品特色专业"三项评比"活动,以活动带动学校创新发展,现已评选出市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7所、校企合作示范校7所、精品特色专业20个。大力推行"订单"培养,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订单班"72个,培养学生2752人。积极推进一县一所达标中职校建设,争取到2022年,全市所有中职校全部达到国家相应设置标准。坚持办特色学校、创品牌专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井冈山红色育人特色品牌,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近3年,吉安市成功申报一所省级高水平建设中职校,5所中职校晋升为普通中专学校,4所中职校共5个专业群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群,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连续4年获得设区市团体总分第3名的好成绩,吉安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省"双高"建设高职院校行列,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一张靓丽名片。 (孟思静)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