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贵州:民生实事成色足气色佳

九月,秋风轻拂。  榕江县古州镇料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潘仁红将儿子的秋衣从柜子里拿出来清洗,等着天气转凉后好穿上身。  “我儿子能恢复身体健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年来,他生病所花的医疗费用高达28万元,经过医保报销下来,我们自己只付了很少一部分,感谢国家的医保政策。”2008年,潘仁红的儿子查出患有血友病,一家人顿时犯了愁。  随着贵州省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她家面临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2014年,潘仁红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贵州省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救治政策,血友病纳入了救治范围;2016年,原新农合实现了省内跨市州异地就医即时结报;2019年5月,贵州出台医保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经过有效治疗,现在潘仁红的儿子已经可以自行活动,正常到校上学。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  牢记嘱托,贵州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短板,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6月23日,由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玉屏自治县人民医院党员志愿者组建的义诊队为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兴隆村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胡攀学/摄 贵景网发)擦亮民生底色 打出惠民“组合拳”  眼下,正是红托竹荪和黑木耳的采收季节。兴义市洒金街道林下菌种植基地内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山坡上菌药飘香,欢声笑语弥漫山野。  “我们年级大了,干不了重活,在这里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家种庄稼轻松多了。”69岁的杨朋英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好,有事做,有钱拿,很安心。  解百姓之困、谋民生之利。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诉求?贵州以实际行动作答,不断擦亮民生“底色“——  稳定和扩大就业。通过“八个一批”新开发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深化东西部协作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等举措,外输内拓促就业创业,让群众“动起来”,腰包“鼓起来”。  筑牢“两不愁三保障”民生底线。进一步落实“七长”责任制,加强控辍保学动态管理,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上学“一个都不能少”;严格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制度,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远在大山中的百姓也能远程问诊;巩固农村危房改造和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成果,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放心房”。  社会保障水平“步步高”。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进一步做好城乡无供养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帮扶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开展风险评级、线上线下监管等多项措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下达2020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1.17亿元,加大困难群众关爱力度。  一系列民生举措“大礼包”按下了民生改善“快进键”,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提升民生成色 增强百姓获得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贵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民生需求为本,全力补齐短板,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这个过去孩子上学靠“抓阄”的地方,如今教育质量从全县“后三位”冲刺到中上等水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共识。  在松桃自治县盘石镇桃谷坪村,以前习惯人畜混居的花甲老人龙老成,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从环境卫生“钉子户”成为村里的卫生模范,还被推选为卫生监督员。  在紫云自治县大营镇,一个15年没有接诊产妇的乡镇卫生院正蝶变为“保育中心”——随着乡镇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018年以来,每年孕产妇住院分娩达到数十例。  在独山县阳光康养中心,81岁的五保户张国生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贵州在补短板、强弱项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  又是一年开学季,8月24日,一辆新生接送车直接开到剑河县教育局门口,将中国电信贵州公司第一批“精准扶贫订单班”学生送往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订单班是专门为我们贫困家庭量身定制的,入学后有免费的补贴,毕业后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协调提供就业机会。”剑河县柳川镇乃寿村建档立卡的贫困生杨美芝说,通过“政府 高校 企业”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家庭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17万平方公里的脱贫攻坚大地上,党员干部与百姓鼓足干劲,汇聚起山乡巨变、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使民生工程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品牌、政府工作的大亮点、联系群众的大纽带,确保脱贫攻坚成色十足。  调好民生气色 阔步迈向新生活  崭新的楼房、整洁的街道、美丽的学校、配套齐全的医院、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走进全省各地的移民安置区,欣欣向荣的景象扑面而来。  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市民胡平和温玉群已经成为恒大援建的智慧温室二区的产业工人。从前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种点苞谷洋芋糊口,如今吃不愁、穿不愁,孩子上学不愁。胡平笑着说:“这份工一天挣100元,还不得日晒雨淋,老家没法比。”  “我俩现在月收入加起来至少有1万元,在家门口务工还能照顾娃儿,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扶贫搬迁微工厂产业园三楼,裁剪工何茂喜和妻子陈香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搬出大山,夫妇俩把日子过成了蜜。  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许多搬迁群众都在家里显眼处挂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山里的老破屋,一张是现在的新生活。  新与旧、苦与乐,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贵州不断夯实民生基础,188万父老乡亲跨过千山来,奔向幸福去,把安居乐业的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心。实践充分证明,要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  每年10月,省发展改革委都会面向全省公开征集民生实事意见建议。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各牵头单位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另一方面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贵州始终将民生工作作为检验人民幸福指数的考核目标,让每一个群众都真切感受到民生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