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安徽:民生幸福里的“智慧密码”

“老师,咱们班假期环保收集任务提前完成,同学们将整理好的矿泉水瓶、电池投放进智能垃圾箱啦……”赵倩竹是合肥市郎溪路小学二(1)班学生,她口中的“智能垃圾箱”高1米、宽3米,是同学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好帮手。它可以称重并自动换算积分,积分可用来兑换学习用品。

该校数学教师袁林这几天忙着制作奖状。暑期,他给学生安排了速算比赛、省钱小妙招、统计水电费等“线上比拼”活动。无论是平时还是假期,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线上教学,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分享学习成果,老师进行评价、批改。

合肥市郎溪路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为随迁子女。2018年以来,该校通过智慧学校建设,实现智慧教学应用全覆盖。“智慧”融入校园学习和工作每个角落,从课程分工到教研安排,从信息通告到设备维修,从图书借阅到教室领用,都可通过智能系统提供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效率。

近日,记者走进安徽部分地市的学校、养老院、老旧小区,乃至地下停车场和菜市场,在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不难发现智慧系统和民生的紧密连接,以及技术元素带来的便利。

智慧课堂

对郎溪路小学五(6)班学生王沭哲而言,智慧课堂所用的PAD是学习的“好伙伴”。性格内向的他平时不爱说话,有难题也不好意思举手。有了PAD之后,他“悄悄”向老师请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老师可以在终端看到各项活动提交人数、全班平均正确率、每道题正确率、每位同学答题时间及答题、订正情况,可以针对薄弱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指导。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给二(4)班学生夏坚嘉的妈妈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家中网络设备老旧,影响网课学习。班主任电话家访后,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学校。第二天,校长、信息老师就把笔记本电脑送到了小区门口。夏妈妈非常感动:“学校的智慧课堂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

近年,该校先后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创客教室、录播教室等智慧教学系统,每个楼层放置数字阅读器,方便孩子阅读。兴趣课也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团团看”的教学模式了,每一名同学都能通过PAD显示屏观看教师示范并实操。

“通过智慧学校建设,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成长。我们正形成处处可用、时时能用、事事适用的智慧教学系统,为教育民生发展注入新动能。”郎溪路小学校长何兴文说。

智慧菜市场

去农贸市场买菜,还能用上溯源电子秤……在合肥庐阳区红玺台菜市场,智慧化系统令人称赞。菜市场规划设计摊位55个,涵盖水果、粮油、蔬菜、冷冻品、水产、白条禽、卤熟食、鲜肉等17个经营业态,还配备LED电子屏、消费者净化水饮用点、便民工具箱、智慧农贸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具备市场监管、数据收集、溯源追溯等功能。

消费者通过市场内的大数据屏、放心市场查询屏、溯源电子秤显示屏等设备,查询农贸市场信息、商户经营者信息、菜品信息、信用评价信息、安全检测信息。“有了智慧系统,我们不用满市场找东西、比价。信息更透明,购物更放心。”庐阳区居民夏尚文说。

记者发现,每件和民生相关的小事,都折射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记录一座城市走向小康生活的坚实步伐。

贴心护理院

在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的乐天养老护理院,老人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在房间内,有护工拿着“照料卡”,和躺在床上的老人聊天。在护理院大厅,工作人员盯着大屏幕上的智慧养老服务系统,管理并更新每个房间的人员资料,所有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方便个性化养护。

护理院内住着66个人,全部是来自农村的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人员,最大的94岁,最小的两人都只有13岁。其中,13岁的男孩小方(化名)患有脑瘫和癫痫,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给他治病,父母带着他四处看病,病没看好,还欠下了三十万元外债。

去年,母亲将小方送到这里。起初还有些担心,后来发现护工照顾得很细致,小方的母亲才放心地外出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管理、护理人员和服务对象是一家人,大家彼此信任。我们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66人过得更好。”六安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子宏介绍说,养老护理院内设有康复室、治疗室、诊断室、药房,嫁接智慧云系统,打造一键报警、实时监控、健康监测等智能化服务。

近年来,农村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人员的养护难问题突出。一人因病、因残在家,要有亲属陪护,往往会由此造成家庭贫困。2018年,六安市金安区试点对特殊困难人员集中供养,将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安排到养老院居住,由六安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

目前,金安区共打造8所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养护机构,入住474人。进入养护机构的失能、半失能人员除每月承担400元自付费用外,剩余费用由区、乡两级财政参照有关补贴政策和办法解决。今年4月,该区又依托现有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对集中养护机构提升扩容。

“养护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致富一群人。”金安区民政局局长丁德武说,越来越多特困户的家人开始外出务工,或是在家干起农业产业,日子红火起来,驶入奔小康的“快车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