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天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大都市民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是共和国的根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拥有者。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的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民立场,要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深化、细化民生领域工作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增强发展民生事业的担当意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善于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生事业,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人民性特质,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关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从实处着手解决民生实事,以为民之心展天津之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发展民生事业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刻把握民生事业的特性和规律,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坚持高标准“托底”、全领域覆盖、精准化对接、精细化服务,以为民之心展天津之为,高质量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近年来,天津紧紧抓住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既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又筑牢制度化民生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真正“有感”。积极实施棚户区改造、提前和延长供暖、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等惠民举措,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体来看,天津通过出台多种措施促进居民增收,实现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形势整体稳定;持续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统筹推进,健康天津建设取得新进展;立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诸多民生实践,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和积极社会反响。
三、天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践的启示
天津的实践表明,持续推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转化为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引,勇担民生责任,在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中将人民情怀充分体现出来。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夯实制度基础,加大财政保障支持力度。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将保基本与补短板、强弱项结合起来,通过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织就密实民生保障网。三是要重视成效,求真务实。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检验标准推动民生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办好老百姓的事,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着力解决好民生痛点、生活堵点,聚焦难点、重点,精准识别民生发展中的短板,多做雪中送炭之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身边。
四、开辟新时代天津民生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局性的,也是根本性的,这预示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社会结构、人民需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要进一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天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聚焦人民期待,不断在发展中推进民生保障工作现代化,补齐发展短板、聚焦发展弱项,在破解发展不平等、不充分的问题上,出实招,见真章,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幸福感、获得感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
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坚决抵制一劳永逸、歇歇脚思想,聚焦解决民生事业发展中“好不好”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凝聚起推进民生事业的磅礴伟力。三是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依据现有条件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主动引导民生改善预期,通过积极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制度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为实现人民幸福而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执笔人:李培志,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基地、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