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城中区民政改革创新,民生保障暖民心

“十三五”时期,城中区民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总体安排部署,积极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在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救助保障网织密扎牢

【救助服务更加规范】依托各镇(街道)政务大厅,在全区1镇7办统一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服务窗口,规范服务标准,做到“一明显二摆放三上墙”,即“窗口标识明显,摆放救助政策宣传单、摆放申请办理流程图,救助政策上墙、工作职责上墙、监督投诉电话上墙”。争取资金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派遣27名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前往各镇(街道)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有效填补基层救助工作力量,缓解救助工作压力,从机构、人员、经费三方面对救助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支撑。

【救助程序更加便捷】深化“放管服”改革,低保审批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将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 (街道),压实镇 (街道)主体责任、民政局履行监管责任、村(居)民委员会履行协助责任,做到权责一致,实现低保审批和监督管理职能有效分离。拓宽临时救助渠道,镇(街道)审批权限从2000元调整为5000元。审批权限下放后,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缩短救助经办时限,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和救助工作效率。

【救助认定更加精准】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实施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开展社会救助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和取消低保返贫情况“回头看”排查周报制度,确保贫困老年人、精神病人、残疾人、孤困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不“漏救”、不“漏保”。五年来,动态调整低保、特困3830户6931人,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退尽退。

【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低保标准从2016年403元/月逐年提高至2020年的643元/月,特困供养标准同步提高,实现连续五年提标,累计为保障对象发放救助补助金1.46亿元。同时,做好其他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统筹为低保、低收入、特困家庭及贫困大学生等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水电暖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等。

城中区民政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聚焦老年人烦心事、揪心事,尽全力满足养老服务多元需求,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逐步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载体、改革试点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中区社会福利中心已投入运营,城中区老年养护中心即将建成,有效解决辖区服务对象入住难问题。全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6个农村老年之家,村(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消防能力提升改造。

【养老服务内容更加精准】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依托6312349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及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围绕“食、医、行、娱”健康链,整合助餐、助洁、助医等6大类30余项服务资源,调配10余家社会组织为辖区老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打造“15分钟”助餐、助洁、助医服务圈。

【养老服务方式更接地气】为解决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打造城中区“爱老幸福食堂”,设立区级助餐送餐配餐服务指导中心、1个中央厨房、29个幸福食堂、4个小区助餐点,完善四级助餐服务体系,为辖区老年人进行送餐配餐服务。截至目前,提供助餐服务20.5万人(次)。爱老幸福食堂已成为城中区养老服务的一张名片。探索打造志愿者“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时间银行”志愿式互助养老模式,充分发挥老年人自主、互助养老能力,通过周边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有效补充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实现老年人“抱团养老”。全区现有180名老人加入“时间银行”志愿者队伍,为辖区400名高龄老人提供服务1700多小时。

【儿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善村(社区)儿童之家功能,在各镇(街道)、村(社区)配备69名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建立儿童动态管理长效机制,精准识别儿童身份,建立“一人一档”,分类施策。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逐年提高,最高享受1360元/月。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为85名孤困儿童及孤儿大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和助学金128.85万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工作,为困境、留守等儿童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扶等服务。

【推进城乡社区改造升级】针对辖区部分社区管辖范围过大,服务人口过多的实际,新增设安宁路社区,选优配强社区工作人员。“十三五”期间,城中区累计投入资金9522.41万元,建设9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5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覆盖率100%,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覆盖率90.6%。

【建立“三社联动”服务格局】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生活需求,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争取省民政厅彩票福利公益金569.5万元,引进24家社会组织开展31个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项目,针对老、残、孤、困等特殊困难人群在物质、生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需求,提供生活照料、生活救助、助医康复等服务,受益对象约600余人,累计服务20000余人(次)。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资源优势,调动志愿者积极性,邀请法律顾问、先进人物、退役军人等志愿者,成立社区服务“工作室”,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理发及按摩等服务,进一步推动建立“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格局。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聘请第三方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筹集孵化培育资金20万元,实施2020年培育孵化社会组织项目,组织镇办、村(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对接洽谈,6家社会组织与村(社区)对接落实孵化服务项目16个。各社会组织深入村(社区)开展集体活动、个案服务、便民服务等,通过微小型孵化,帮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

【深化殡葬改革】积极倡导绿色殡葬,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鼓励和引导群众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对5名选择骨灰散撒葬法的逝者亲属发放奖补金。

【优化婚姻登记】建立信息共享通道,建设婚姻登记智能系统,将77268条档案信息录入系统,婚姻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实行“双套制”归档管理,实现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为办事群众快速获取婚姻档案信息提供方便,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规范地名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任务,绘制城中区行政区域界线图,建立城中区地名普查数据库,开展不规范街路牌、门楼牌清理整治工作,地名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