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民生 > 正文

好干部要抓“民生”做好百姓事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民生,即人民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重改善民生,既是“十四五”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更能补齐发展短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20个主要指标,其中,民生福祉类占比超过1/3,为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个个定量、细化的约束性指标,为下一步的民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彰显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鲜明导向,释放出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基层干部要切实把民生工作落实好、保障好、执行好,以上级政策制度为引领,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施,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民生工作必须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与家相统一,宏大成就与民生改善相统一,老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孩子们的书桌和操场,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柴米油盐、万家灯火,满足亿万群众的民生需求,同样是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基层干部作为民生工作的“领头雁”“排头兵”,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上要吃透政策、烂熟于心,做政策的实施者、执行者、落实者,下要顺应民心、听取民意,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对基层干部来说极具考验性。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要始终如一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身先力行,不能只是“坐等汇报”“遥控指挥”,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走访摸底,听民情、察民意、解民忧,努力实现问题随有随解,日清日结。坚持把干部引领贯穿到整个过程中去,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打造卓越的质感。

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人民群众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要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办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实事,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做好民生改善,除了政策制度做保障外,还要让党员干部“活”起来,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上持续发力。一是要增加就业机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重心还要放到产业发展上来,组织知识技能培训,抓好稳岗就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弘扬正能量,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好的家风民风,用好的家风民风来影响村风。三是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基础条件,水、电、路、网络户户通,住房安全适用。四是持续关注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大班额化解常态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推进健康城镇建设,有效化解读书难、看病贵问题,等等,让民生幸福更有“质感”。五是要加困难救助力度,对困难家庭、残疾家庭和因灾困难户的救助力度。注重民生实践效果,以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的实绩实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党委、政府公信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征途漫漫,任重道远。你不奉献,我不奉献,民生事业就无法开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基层党员干部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不赶浪头、不争彩头、不出风头,在人民关注的民生热点中精准发力,为了实现群众的利益而埋头苦干,甘当“老黄牛”;要积极利用创新手段,认真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树立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光辉形象,让老百姓有最直接的获得感。(作者:福映秋)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