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生活的老人将亲手包的粽子赠送给医护人员、环卫工人等,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新发小学的学生们放学回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梁国安
来自舟曲县的第五批200户689名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坐上火车前往兰州新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宋佳龙
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卓尼县力赛村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定西市安定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每个关键词的背后,对于2500万陇原儿女来说,都是情意满满的“民生”二字。
回眸过去的五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甘肃阔步前行的每一个瞬间。省委、省政府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办成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稳稳托起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文洁
就业创业 劳有所得
五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千方百计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有力对冲了疫情对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017年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02.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甘肃在全国较早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硬核”奖补措施,共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3.1亿元,受益生产经营主体2687个、务工人员88万人次,扎实落实社保费减免缓返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78.19亿元,为全省做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省委、省政府实施“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实施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加大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确保实现动态清零。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帮助24.89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牵头做好全省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妥善安置分流职工10034人。
甘肃省持续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深化“鲁甘人力”“津甘技工”合作,加大定向、定点有组织精准输转力度的同时,加快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的转型认定工作,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家门口就业机会。
在武威市天祝县锦绣华锐民族服装厂,记者见到华藏寺镇村民杨艳慧,她正在制作民族服装。受益于东西部协作,她在家门口就业,便于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同时,每月还有3000元左右收入。经理林春告诉记者,他们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建的资金,对新聘用员工开展技能培训,目前有23人实现就业。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直播带岗”等线上招聘活动200场,参与用人单位5000多家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13万个,吸引15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
健康甘肃 病有所医
五年来,全省卫生健康工作坚持发展和创新,以健康扶贫为抓手,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健康甘肃”建设。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由2015年的40元提高至2020年的74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4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省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42%,流动人口全部纳入属地管理。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稳步推进,防聋治聋体系逐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明显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体系更加完善。
全省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3.25岁提高到2020年的74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4.7%提高到19.0%。全省卫生资源拥有量不断增加,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250个,其中医院70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7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636个。
全省75个贫困县13995个村卫生室、1150所乡镇卫生院和75家县级医疗机构均达到分类建设标准,配备了合格医生,全面完成了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的脱贫攻坚底线性任务。
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制定出台了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一系列方案措施。实施中医药全程参与、省级专家会诊研判、面对面全过程指导、就地隔离、重症“四集中”等救治措施,全力阻断传播途径,有效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利用信息化助力疫情防控被评为全国十大医疗健康类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
去年以来,甘肃持续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工作,巩固加强医保基金监督检查能力,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法治化和制度化水平,守护好老百姓的每一分“看病钱”“救命钱”。
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面塑、皮影故事、剪纸……在临泽县第一幼儿园,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充分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需求,让幼儿们置身于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中。
园长杨晓菲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理念,实施了学前教育行动,出资为幼儿园扩建了两栋教学楼,使幼儿园的学位由原来的1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700多个,学前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美好愿望。
随着“三孩政策”落地实施,我省及时修订出台《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明确产假、护理假等时间。我省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服务供给,推动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探索托幼一体化、社区托育点、家庭互助式托育等服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儿班,鼓励用人单位创办母婴室和托育托管服务设施。
“全面改薄”项目改善了1.2万多所学校办学条件,惠及260多万名学生,乡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连续4年统筹实施“薄提项目”和“温暖工程”“建宿舍扩食堂增学位”等民生项目,建设2029所“两类学校”、5372套教师宿舍,2021年14个市州主城区新增2.6万个学位,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兰州市十九中教育集团伏龙坪小学将校本剪纸课程延伸到家庭生活,通过寻找家乡的民俗美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同学们一改以往“在家赶作业、辗转辅导班”的生活模式,有更多时间走出家门、走进生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与此同时,许多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着不小的改变,从过度关注学习成绩到更关注孩子全面成长,注重亲子互动和高质量陪伴。
老有所养 老有所托
近年来,甘肃不断推动养老服务从保障特困人群向全体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转型,从重视机构建设向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转型,从补缺型、碎片化向体系化、制度化、多元化转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推进建设100个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2021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各地系统科学选址、坚持高标准推进建设,100个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新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面积13.24万平方米,床位2306张,已覆盖80%的城市街道,不断满足社区居家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2017年以来,连续5年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甘肃省养老服务条例》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出台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20余项、地方标准9个。积极争取先后将兰州等5个市州列为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将兰州、武威纳入全国第一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累计争取补助资金2.12亿元。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省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达到101家,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医养结合试点服务网络,所有医疗机构均开通了老年人方便就医绿色通道。
兜牢底线 弱有所扶
“张阿姨,我们来给您送东西。有什么需求,尽管跟我们说。”不久前,兰州市安宁区民政局与社区工作人员来到桃林路社区困难群众家中,送上蔬菜、大米、消毒液等物资。
疫情防控期间,甘肃省对特殊困难群体综合运用临时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多种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对急难救助对象,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对新申请社会救助的,适当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加快办理进程。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等制度性文件,完善低保对象审核确认细则和特困人员认定办法,为精准救助提供了政策保障。连续提高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5412元提高到8076元,增幅达49.2%;农村低保指导标准由2017年的每人每年3500元提高到5268元,增幅达50.5%,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10500元和6852元,惠及了175.4万低保对象和9.5万特困人员。
不断健全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省级分档指导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110元和60元。积极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实现“跨省通办”。加强信息共享比对,主动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补贴范围,惠及困难残疾人27万人、重度残疾人36.7万人。
甘肃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陇明公”于2020年4月上线运行。平台聚焦解决“精准发、有钱发、怎么发、发到手”问题,实现了“三库一平台”统一管理,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到位,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项项政策,见证了帮扶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一张张提神振气、普惠于民的“成绩单”,见证着陇原大地这五年来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的坚实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