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武衡:心系海洋,筑梦南极,“衡”星耀苍穹

|武|衡|

武衡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党和人民,献给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1999年1月30日

武衡为创建中国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制度、研究生制度、科学奖励制度、科技情报事业等作出卓越贡献。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专利制度和发明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

——中国科学院学部

武衡(1914.3.18—1999.1.15),江苏徐州人,地质学家、信息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武衡参加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进行陕、甘、宁等地矿产资源考察研究。

1949年后,武衡任东北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和副秘书长,主持筹建、领导并开展东北地区的科研工作。

1955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的筹建工作,并当选为地学部的学部委员,参与领导组织了三次全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1957年任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1958年国家科委成立后,出任副主任直至1966年。1972年后,武衡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1981年5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后,武衡任主任。1982年,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后,任国家科委顾问。在1984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84年武衡与胡锦涛、钱学森等135人联名倡议成立“中国发明协会”,连续三届担任协会会长(1985-1999年)。

1999年1月15日,武衡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一、青年投身科学工作

武衡,曾用名武仁惠,1914年3月18日出生在江苏省徐州市一个小商家庭,其父经营一个小糕点铺。武衡兄弟姐妹共7人,他是家中长子。1929年,武衡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1931年,他转学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

1934年,武衡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学系。1936年2月,“中国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成立,他是首批参加的队员。在“民先”队领导下,他们组织“清华大学实用科学研究会”,还利用《北平新报》创办“新科学”副刊,武衡任主编。当时国民党当局不准谈国防,他们就以"实用科学”的名义唤起人民的国防意识。

青年武衡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以后,武衡先后辗转天津、潍坊、济南、泰安、武汉、徐州、广州、长沙、桂林、重庆。1939年初,组织上调他去延安。1940年初,在毛泽东主席直接指示下,由于光远、屈伯传、武衡等负责筹备组织了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武衡等人于1941年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领导下,组织建立了地质矿冶学会(简称“地矿学会”)。为满足军工局炼铁原料之急需,武衡等三人赴关中调查铁、煤及耐火材料资源,弄清了该分区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还在新生代红层中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收获很大。技情报工作

二、壮大科技情报工作

1949年9月,武衡任东北科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走上科技管理与领导岗位。武衡组建东北各研究所,后扩建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成为科学院技术科学的基础力量。武衡由于在东北卓有成效的工作,于1954年1月被调到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1956年初,中科院副院长张稼夫与武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时,谈到对国际科学技术发展了解甚少,周总理当即指示要尽快建立科技情报机构。此事由武衡负责筹划,从中科院各所抽调精干,于同年10月正式成立中科院情报研究所,开始了科技情报资料收集整理,提供阅览服务等工作,后来该所扩大成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附设科学技术资料馆。

为了解决科研的条件问题,搞好后勤服务工作,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秘书长的武衡起草提出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改进档案资料工作方案》等草案,上报国务院,于1957年9月6日得到批准。科规委下设图书、资料、仪器、化学试剂四个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实施。

我国于1958、1961、1963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制定了“科技情报十年规划”,到了1966年,全国已有26个专业情报所,21个地方情报所,共拥有专职科技情报工作人员8000余人,组成了一支具有相当业务水平的科技情报队伍。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武衡

为纪念《情报学刊》创刊十周年的题词

1989年2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武衡到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视察,观看了各种仪器设备和运行情况,听取了海洋信息自动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汇报。

1989年2月,武衡(右二)翻阅海洋情报所工作成果

武衡为海洋情报所题词

三、奠基南极科考,圆梦“雪龙”破冰

我国早期海洋科学事业由国家科委海洋组负责,国家科委海洋组于1963年3月召开会议,制定了我国十年海洋科学发展规划(草案)。随着海洋工作的深入开展,亟需一个专管海洋工作的机构,将资料、人员、器材、船只等进行集中管理。

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武衡与有关领导、专家积极推动成立国家海洋局。经过酝酿协商,国家科委于1964年1月写信给中央书记处,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2月,党中央批准在国务院下设国家海洋局,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4次会议批准成立国家海洋局。

原国家海洋局

武衡退居二线后,更多地对改革开放形势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做前瞻性思考,经过深思熟虑他在80年代初向中央提出:尽快组织科学考察队伍去探险南极,为中国在南极大陆争得一席之地。对武衡等科学家提出南极科考,限于当时的国力水平,很多人不能理解,更有人质疑:花那么多钱去占一块冰疙瘩有什么价值?武衡对此不无感慨,他曾对秘书说:“我们不能光算小账,陈(毅)老总说过,百忙之中也要走一步闲棋,登陆南极这步棋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多花这几个钱完全是有价值的!”

武衡不顾高龄,多方奔走,呼号吁请,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陈述南极科学考察的重大意义与作用。198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科委提交的《关于成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报告》,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为主任。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国家海洋局。最初的工作任务是派遣科学家参与友好国家的南极考察工作,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自己组队考察及建站作准备,并争取参加《南极条约》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1984年,武衡率团出访,先去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访问了两国的南极局,参观了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和工厂。然后又去日本和美国,访问参观了日本文部省及其所属的国立极地研究所、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及海上防卫厅管辖的"白澜"号破冰船,访问参观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所属的南极规划局和几所大学所属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以及海岸警备队的"极海"号破冰船。通过访问参观,他们深感南极考察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围绕着南极领土要求和资源开发,斗争日趋尖锐复杂。

经调查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在南设得兰群岛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的构想。南极委、国家科委、外交部、国家海洋局等,于1984年6月联合提出建议报国务院,得到了批准。1984年11月28日,来自全国48个单位的考察队人员乘“向阳红10号”考察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由上海港启航。武衡专程前往送行,他向队员郑重许下诺言:“我国自己的南极考察站建成时,我将前往参加落成典礼并慰问同志们!”

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礼举行,经过45天的努力奋战,1985年2月15日建成。经中央批准,由武衡任代表团长,经过一路长途颠簸,1985年2月18日,武衡一行终于顺利到达南极长城站。20日春节前夕,武衡与队员们在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0高龄的武衡和队员们的眼睛湿润了。此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考察事业史上的一项空白,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以造福于人类奠定了基础。

1985年2月,武衡为长城站落成剪彩

1985年5月6日,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武衡代表南极科学考察全体人员感谢祖国和人民的支持。他说: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第一次在南极洲升起了五星红旗,第一次用中国的名字命名南极的冰川、湖泊和海湾,第一次从南极取得了多学科的第一手资料、标本、样品等,创造了我国无线电通讯距离最远的记录。

武衡和南极委的同志们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论证,决定向南极深处进军并建立第二个站,向国务院打了报告并得到批准。给第二个站命名时讨论热烈,武衡提出,孙中山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促进祖国统一事业,为其命名“中山站”,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为了向南极深处进军并顺利建成中山站,破冰船必不可少,但因造船周期长、费用高,难以如愿。为此,武衡忧心如焚。

1992年夏末,武衡得到消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造船厂有破冰船急于出售。武衡立即派代表到乌克兰考察破冰船的情况,得知该船技术状况良好并且还有其它国家竞相购买。事不宜迟,武衡果断决定先签协议。但签协议即要支付定金,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有限,财政部和国家计委的财政计划也早已完成审批,不可能挪出任何经费。情急之下,武衡亲自写报告直接上报国务院,几经周折,最终李鹏同志特批从总理储备金中解决!1993年终于从乌克兰以1750万美元的低价买进这条破冰船,从此,中国人有了向南极深处进军的可能!在为破冰船命名时,武衡为其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雪龙”,“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雪龙”号在我国后来的历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大显神威,立下赫赫战功,直到今天仍然奋战在南极。

武衡为“雪龙”号船书写的题名

1985年武衡在《科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曾寄语我国南极科考事业:“我国有志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们,应当牢记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胸怀大志,勇敢地献身于这个既有一定的风险和艰苦,又有无限的乐趣和意义的科学事业中去。”

武衡是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也是最后一任主任。1994年初,国务院机构调整,撤销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其职能交给国家海洋局。年届八旬的武衡,正式卸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

武衡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四、星光闪耀科技苍穹

1999年1月15日,武衡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武衡的遗体于1月28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为了纪念和表彰武衡为我国科技事业以及他领导和开创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经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小行星委员会的批准,2004年3月6日,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999年1月14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56088的小行星命名为“武衡星”。

科技的星空群星闪耀,无数科学家用他们的贡献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武衡星”将永远闪耀在苍穹。


信息来源:

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大事记

2.李晓建.武衡同志逝世[N].人民日报,1999-01-30(4).

3.中国发明协会大事记[EB/OL].中国发明协会官网.

4.武衡[EB/OL].中国科学院官网.

5.潘云唐、冀亚军革命生涯 科学历程——记科学家武衡[J].中国科技史料,1993(01):50-63.

6.贾根整,武燕环.武衡星,闪耀南极苍穹[N]人民日报,2014-08-04(14).

7.武衡.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J].科学,1985(02):2-5.

8.武衡.总结经验再创辉煌[J].情报学报,1996(10):328-330.

9.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单位概况[EB/OL].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官网.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