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湖南作为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要抓住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湖南的绿色资源优势,加快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北接长江经济带,南融沿海开放经济带,担当结合部绿色发展的旗手使命,在“一带一部”的新坐标上,定好位、走好湖南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新征程。
一、绿色发展是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的必然要求
后疫情时代,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正经历全新变革,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
湖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十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但湖南“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布点的老工业基地技术落后、结构偏重,已构成产业调整之痛,导致全省GDP能耗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转型包袱沉重。湖南只有通过绿色发展,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绿色崛起之路。
青山绿水生态环保是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需求。湖南尽管具有生态优势,但青山绿水掩映下的污染问题还较为严重,土壤污染、水污染的治理任重道远。一些城市因森林比重过小,区域负氧离子含量很低,居民生活质量亟需加强生态支撑。为老百姓提供最直接、最普惠、最现实、最持续的生态民生,倒逼湖南加速绿色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蓝天白云、清风明月、锦绣河山,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题中之义。
二、湖南绿色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已具有先行优势
为了推进绿色发展,2015年5月,湖南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施意见》。此前,还出台了《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水质水量奖罚)暂行办法》《湖南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在湘江流域推行水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等多个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绿色发展早已在三湘大地布局谋篇。
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综合实验。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全面启动了“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探索了绿色崛起之路。
担当长江水生态责任加速治理“一湖四水”。洞庭湖和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一湖四水”遍布湖南全域,最终流进长江,成为长江最重要的水源之一。湖南坚持生态优先,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在中部率先实施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2013年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现在扩展为全面治理“一湖四水”,为长江的水生态环境安全担当了大省责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长江生态屏障。湖南2014年获得国家批准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处长江经济带的腹部,包括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以及长沙望城的广大区域,这一地区按照生态保护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为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打造了绿色屏障,促进了湖南发展的绿色转型。
两大片区生态扶贫助推绿色崛起。湖南的武陵山、罗霄山两大贫困片区,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巨大的绿色发展潜力,湖南在“十三五”脱贫攻坚中着力生态脱贫,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践行了绿色发展精神。
三、强化绿色情怀,推进绿色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
绿色发展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有较大的外部效应。湖南推进绿色发展既要承受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又要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承担公共责任,必须有足够的从容和淡定,有坚定的绿色情怀。
能够应对经济发展短期滞缓的压力。绿色发展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要付出保护生态环境沉重的外部成本;绿色发展要注重发展质量,要付出质量保障所需的成本;绿色发展必须放弃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需要对大量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因此,从短期来看,绿色发展经济转型可能带来经济的暂时滞缓,国民经济会面临速度暂缓的压力。
能够承受体制机制改革变迁的阵痛。绿色发展是传统体制机制的蝶变,需要在蝶变中对现有的体制机制进行全面升级与创新。如当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体系会改变;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和终身追究制度会加强,领导干部在地方任职的短期行为会受到限制;现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清理、修改、完善,形成支持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法律法规等。因此,发展体制机制的急剧变迁,也必将引起一部分干部群众的不适应,带来制度性变迁的阵痛。
能够担当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责任。绿色发展要走生态优先之路,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需要分担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成本。湖南“一湖四水”的治理与保护、森林资源的保护、土壤污染的治理、大气污染的恢复等,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成本。因此,湖南要勇于担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公共成本,分担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