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长汀的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

昔日“火焰山” 今天“金银山”

南坑村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

(资料图片)

福建长汀的山,曾被戏称为“火焰山”。

为啥得了这个奇怪的名?

因为水土流失很严重,再加上当地独特的红壤土质,一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全是红土。

“山上红乎乎一片,几乎没有树。夏天一晒,得有70多度,走路都烫脚。” 三洲镇的黄金养老汉回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长汀的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全县土地面积460多万亩,据1985年遥感普查显示,水土流失面积竟高达146.2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5%。

这个问题困扰长汀已久。有据可考的历史已近200年。

受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和战乱频发等因素影响,上世纪40年代,长汀曾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并称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三大地区,而且是中国南方红壤区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长汀当时啥光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又集中在河田、策武、濯田及三洲等乡镇。

当地民谣唱道:“三洲河田,没米过年,企上企下灶沿边,灶沿边,问祖先,几时落雨不打(冲)田,山清水秀笑开颜?”

人又穷到啥程度?

青岛姑娘马雪梅1999年嫁到濯田镇的时候,“山是光秃秃的,房子全都是土坯。”

1990年,沈腾香是为数不多敢从外村嫁来策武镇南坑村的媳妇。因地处水土流失核心区,南坑被称为“难坑”,别家姑娘不敢嫁,是不想跳进“坑”。

长汀人想不想治理?当然想,但太难。民国时期,曾经治了8年,但收效甚微。负责此事的学者张木匋临走时留下一个预言,“河田市镇,恐怕也将随着楼兰而变成了废墟……”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预言没有变成现实,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以前没有办成的事儿办成了。

为啥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的难题,现在能办成?

用后来总结的“长汀经验”概括,就是20个字:“党政主导、群众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

生态治理,非朝夕之功。从1983年起,在时任省委书记项南的亲自推动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把长汀列为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试点,但囿于当时国力、物力、财力条件,始终未形成大规模的生态治理。

“年年造林不成林,根本就在于农民手上没钱。”现已为南坑村党支部书记的沈腾香看准了病因,人穷就靠吃山,“烧饭割草,砍树卖钱”。

越穷越割,越伐越穷。长汀陷入了“生活贫困—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

这让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忧心忡忡。为了治理这里的水土流失,习近平多次来到长汀。在他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出现了转折。

2000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正式将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连续两年每年补助1000万元,展开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2001年,习近平作出 “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的重要批示,确定连续8年每年从省级财政中划拨1000万元,誓把长汀建成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就这样,干了一个10年,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107万亩水土流失山地,但长汀人铁心奋战绿荒山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201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扶持政策继续,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正是凭着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理念,生态接力数十载,长汀的赤岭荒山之上,绿色开始顽强生长。

治病要治本。当地党委政府也意识到,政府的投入只是治标,治根要治“穷”。如何向荒山要效益,断掉“穷”根儿,还得走“群众路线”。

瘦的山,归政府治理。稍肥点儿的,鼓励群众承包。谁治理,谁受益。

这下老百姓有了心劲儿。

马雪梅承包了几百亩荒山,种下了几百亩板栗,后来相继养了几万只河田鸡,五六千头猪。

黄金养在承包的几百亩崩岗(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塌方区)上信心满满地种上杨梅和茶叶。

四都镇的廖炎士在承包的山上铺满了上万盆的兰花“长汀素”。还有的村民在山上种上了灵芝、三七等珍贵药材……

老百姓的理念也在改变。以前,长汀人靠山吃山,“绿水青山”不过是讨生计的手段。如今,长汀人依旧靠山吃山,但把“绿水青山”看作致富的资源。

“承包山林,不仅是治理,还向这片山林要效益。”马雪梅说,她已变身董事长,旗下不仅有养鸡场、养猪场,还有一个无公害加工厂,“一年净利润在100多万。”

黄金养老汉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风景林的种植上,野鸦椿、罗汉松、桂花树已经成材,“没什么风险,像一棵大型罗汉松,有可能卖几十万。”

如今,长汀的水土流失率已经降为7.4%,流失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了75%—91%。

曾经的“火焰山”,已经翠波千顷,重披绿妆。

曾经的“火焰山”,变成了“金银山”

……

但长汀人也明白,目前还有34.4万亩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继续努力,因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