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突泉县走出农村牧区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

行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水泉镇合发村的大街小巷,沿途干净整洁。不仅有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沿路摆放的分类垃圾箱,每家每户院内,也都摆放着“可燃”“不可燃”等小型分类垃圾桶,方便村民分类存放垃圾以待转运。通过大胆探索符合农村牧区特点的垃圾分类治理新路子,突泉县开启了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

分区而治,科学推进,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突泉县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试点旗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主体、群众主体、分区而治、梯次提升”的工作思路,总结试点村工作经验,统筹推进全县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结合行政村村屯布局、人口密度、垃圾产量、基础条件等因素,突泉县将188个行政村、9个农林场划分为3个区域:县城及附近8个城中村列为城乡一体化地区,逐村研判后优先将145个行政村纳为二类地区和剩余44个行政村暂时列为三类地区,分区而治,科学推进。

在合发村的小广场上,整齐排放着作业完毕的电动回收车、分类转运车、铲车、清扫车等机械车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原则和区域划分,全县从镇到村到户,配备相应的车辆及垃圾分类设施,定时清理清运,做到应收尽收。为解决让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这一关键,突泉县采取宣传引导、实践入户、体现责任和积分评比等措施,提高村民参与积极性。各村每月组织开展农户评比,根据农户配合垃圾分类情况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领生活用品等,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通过入户、‘积分争星’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引导,强化群众垃圾分类意识,营造‘人人讲卫生、户户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村容村貌、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突泉县水泉镇副镇长靳晓峰介绍说。

建立科学规范体系,推进分类处理目标

突泉县参照住建部关于城市垃圾的分类标准,结合全县农村垃圾产生类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推进垃圾分类治理,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五分法”,可燃垃圾裂解烧掉;不可燃垃圾平坑垫道;易腐垃圾堆沤肥料;可回收垃圾给钱卖掉;有害垃圾公司全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推进二类地区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目标。

在杜尔基镇红光村可燃垃圾处理站,站内、站外清扫得干干净净。可燃垃圾处理站内设置工作间、储灰间、工具间和有毒有害垃圾暂存间。周边村庄垃圾会定时清运到处理站进行处理,有毒有害垃圾暂存间临时储存的废旧电池、废电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定期由专业公司统一进行收集转运处置。类似的可燃垃圾处理站突泉县在二类地区共规划建设了26座,目前已建设完成14座,覆盖145个村、41881户。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既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强化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的角度,突泉县也在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经验、做法,从资金、队伍、设备、考核方面固化制度,全力保障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持续稳定、长效运行。”突泉县副县长李存琪介绍说。

如今,突泉县全县上下,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一系列措施的探索实施,不仅仅是全县村容村貌的改变,改变更大的是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垃圾治理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承载起了农村地区和谐生活、发展致富的美好愿景,“突泉经验”也在不断拓展创新,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学习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新模式。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