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中国麋鹿:从重引入到成功野放

江苏省东台市滩涂上的野生麋鹿。

李东明摄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鹿王争霸”。

白加德摄

头脸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一种民间称为“四不像”的动物,就是世界珍稀野生动物——麋鹿。

麋鹿,这一于上世纪初在中国消失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从1985年幵始,通过重引入项目,先后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和江西鄱阳湖等地参与了麋鹿人工繁育、散养和野外放归计划,已形成可野外自然繁殖的种群。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麋鹿的原有栖息地。从繁盛到本土灭绝,从重引入到成功野放,中国麋鹿保护得到世界认可。专家指出,麋鹿种群重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有益示范。

1.回归故里

麋鹿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在一万至三千年前相当繁盛,中国已发现的麋鹿化石点达298处。

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芒·戴维在北京的南苑发现麋鹿并将其介绍到国外,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由此被认定为麋鹿的模式种产地。19世纪末,麋鹿遭到杀戮和劫掠。双重劫难下,麋鹿在中国彻底消失。1900年前后,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将散落在欧洲各地的18头麋鹿收集到其家族的乌邦寺庄园进行散养,经过繁衍生息,麋鹿的生机得以延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小种群。

20世纪50年代前的半个多世纪,乌邦寺麋鹿相继输出到许多国家动物园,唯独没有回到它的故土中国。1956年和1973年英国共赠送4对麋鹿给中国,饲养在北京动物园。1980年,哈尔滨动物园从加拿大通过动物交换获得1对麋鹿。然而,麋鹿在动物园繁殖很艰难,于是中外科学家们发出让麋鹿回归原生地、恢复其野生种群的倡议,并得到国际组织和中英两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支持。1985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麋鹿引进小组与英国乌邦寺庄园代表签订了关于麋鹿引进的协议书。1985年5与6日,中国麋鹿基金会在京成立。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其中20头被当晚运至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终于实现了麋鹿百年回归的愿望。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最初引入的麋鹿种群的饲养与种群复壮任务。麋鹿苑位于北京大兴区东北部,麋鹿的科学研究和繁殖扩群工作起步于此。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被认定为麋鹿的本土灭绝地及重引入回归地。1991年就已达到重引入的第一阶段目标,即恢复到60—80只的麋鹿基础种群。为平衡麋鹿种群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通过对外输出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150只左右,截至2021年1月,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数量为183只。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大丰市东南角的黄海之滨。1986年,来自英国等处的39只麋鹿到达这里。2000年达到468只。为缓解种群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每年调出麋鹿,将种群规模维持在适当范围。截至2019年底,种群数量发展至5016只。

2.迁地保护

“何日相将去,千山麋鹿群。”古诗中的“千山”,就是今天辽河流域的千山山脉。1000多年前麋鹿云集的千山,如今又开始重现麋鹿的身影。

2011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专家准备在辽阳市国家鹿类种源基地建立新的迁地保护种群,目的是扩大麋鹿的栖息地范围,同时研究高纬度寒冷气候条件下如何开展麋鹿的繁育和保护工作。2012年2月23日,麋鹿中心选送的19只麋鹿顺利抵达鹿类基地,开始了在麋鹿古分布地北限的繁育试验。

8年后,这群麋鹿适应了辽阳的气候和环境,突破了麋鹿在高纬度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生存和繁育障碍,数量已经增长到61只。麋鹿在辽阳的成功繁育,标志着麋鹿新迁地种群的建立及辽宁省辽河平原麋鹿种群恢复的开始。

从北京到辽阳,这是一次成功的迁地保护案例。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或濒危动物繁殖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之后,北京麋鹿苑每年向全国各地输出麋鹿,例如,2002年12月输出30只到河南省原阳县麋鹿散养场,2006年输出31只至浙江临安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建立繁育种群。截至2020年底,北京麋鹿苑共计输出麋鹿546只。大丰麋鹿保护区自1995年开始向其他地方输出麋鹿,截至2020年底共计输出164只。

野生放养也是麋鹿保护的重要内容。1998年11月5日,国家选定在大丰实施有计划的野生放养试验。大丰麋鹿保护区挑选了8只麋鹿开展首次麋鹿野化放归试验。放归的麋鹿很快适应了野外环境成功进行自然繁殖。此后,为继续优化野生麋鹿种群结构,从2002年开始,大丰麋鹿保护区又多次进行麋鹿野生放养,通过实地观测,截至2020年已经发展成为1820只麋鹿的野外种群。

2018年4月3日,由北京麋鹿苑输出的30只麋鹿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17只麋鹿混群,一起被野放至鄱阳湖湖区。2019年3月对鄱阳湖野放麋鹿进行调查,种群数量已达到50多只,并呈现从鄱阳县向湖区其他县市湿地扩散的趋势。

3.“三步走”战略

种群复壮、迁地保护,都出自中国保护麋鹿的“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阶段是麋鹿种群得以复壮,拥有足够的种群数量基础。第二阶段是开展迁地种群建设,有计划地将麋鹿分散到全国适宜麋鹿生活的地方,提高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第三阶段是恢复自我维系的野生种群,通过野化训练将麋鹿放归野外,使其适应野外生活,实现自我繁衍。

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1985-1993年,麋鹿在北京麋鹿苑实现种群复壮;1993-1998年,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1998-2002年,在杨泊坦、三合垸、东洞庭湖形成自然种群模式;1986-1998年,麋鹿在江苏大丰实现种群复壮,1998-2003年进行野外放归,2003年至今,野外种群已经建立起来。全国麋鹿分布点从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2020年的82个,其中,野生种群分布在6处,数量总计达2855只。

在“三步走”战略的示范下,北京麋鹿苑于2013年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建立迁地种群;2018年4月,将迁地种群的47只麋鹿成功野放;2019年,野外种群产生子代且发育良好,种群数量达到51只。

麋鹿保护突破了遗传瓶颈。现在世界上所有的麋鹿都是1900年前后收养在英国乌邦寺庄园的18只麋鹿的后代,种群奠基数量较少,高度近亲繁殖,这是影响麋鹿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麋鹿在遗传多样性贫乏、近交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存活状况良好,麋鹿种群数量实现大幅度增长,为麋鹿的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

麋鹿自然种群成功诞生,实现了麋鹿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野外种群数量大幅度增加,由北到南均有分布,覆盖了麋鹿原有的栖息地,已接近于麋鹿的历史分布区域。

麋鹿保护的共识深入人心。北京麋鹿苑率先实施将麋鹿重引入试验地对公众免费开放,每年约有50多万人参观学习,麋鹿苑也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大丰建立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与此同时,麋鹿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课程、进社区、进广播、进电视、进报纸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