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1972年,北京官厅水库发生水污染事件后,我国实施了第一项治污工程。
从全面实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以及“两区”(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治理工程,再到打好打赢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人们普遍感受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生态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祖国的山山水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河变清了,现在我们巴适得很”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于天昊
图为焕发新生的淮远河全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三,二,一,茄子!”一群游客正在拍照合影。
他们的身后碧波荡漾,伴着清脆的铃铛声,一群人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几个跑步爱好者从不远处经过,欢声笑语在道路转弯处远去。
这里是重庆市铜梁区的玄天湖风景区。玄天湖是铜梁人的母亲河——淮远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地。在淮远河的上游,修葺一新的原乡中央公园绿树成荫,成了许多人漫步的首选。
曾经“臭”名远扬的“母亲河”
几年前,玄天湖畔,水泥厂、煤矿环湖而建,农田紧邻湖岸,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直接倾入湖中。淮远河更让人“避而远之”。此前,淮远河两岸养殖场的粪水还有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河。
随着淮远河水质变差,加之部分河道低矮狭窄,河堤垮塌严重,垃圾成堆,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沟。
一到夏天,黑臭的河水就会淹没农田,严重影响周围农民的耕种。无节制的排放,为淮远河包裹一层厚重的茧,同时把人们的生产生活困住。
拯救母亲河,成了铜梁人乃至重庆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铁腕治水,“刮骨疗伤”
重庆市铜梁区生态环境局多措并举,从根源抓起,将沿岸不符合规范的17家养殖场进行关停处理,对沿河7个街镇的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集中处置,达标后排放。同时,针对养殖业所使用的化肥、农药,开展使用监管,要求采用低污染的产品。
沿岸的肥水养殖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畜禽养殖受到生态环境部门的严格管控。不仅如此,新的环境准入清单,杜绝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污染隐患。
在“河长制”和生态环境部门的一同带动下,一场对淮远河浩浩荡荡的“排毒”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工作人员对淮远河清淤清漂,调水放水,并落实督查机制的常态化。清理出淤泥1万余立方米,打捞漂浮垃圾170余吨。集渗透、储存、传输、截污功能于一体的净化管网修建完成,助力淮远河摆脱污染。
一度积重难返的淮远河,卸下满身枷锁,开始畅快流淌。
接下来是给“大病初愈”的母亲河“上妆”。原来水浅狭窄的河道被扩宽挖深,两岸种上了蒲草、芦苇等植物,防洪堤被修建翻新,从原来的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35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化工程让淮远河披上绿装。
淮远河源头的玄天湖也“悄然”变美: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完成,8000株油麻藤、2000株爬山虎,3800平方米的紫穗槐在此“安家落户”,保洁队伍穿行其中;废旧矿山、化工企业被陆续整治,5个矿厂被关停,危崖荒山陆续焕发新颜,1.3万棵观赏花种的栽植,平添灿烂的色彩;增殖禁捕等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被禁止,12万尾鱼苗畅游其中;水质监测、排查整治、河长巡检……玄天湖摇身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
淮远河携手玄天湖,破茧以待成蝶。
一条淌过人心头的清澈河
住在淮远河畔西来村的村民说:“现在淮远河周围修了公园,茶余饭后,我们都喜欢去走一走。”
淮远河整治后,沿岸的村落也相继开展整治建设,修葺了明亮宽敞的文化设施。母亲河的美化,也带动着周围村落向好发展。
“现在的河,好啊。”村民说,“政府为我们做了大好事,我们现在,巴适(舒服)得很哦!”
如今,玄天湖游客承载量日均达2.1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整洁的步道,零排放的绿色游览体验,以及马拉松比赛、颇具当地特色的“火龙”表演,都吸引着游客前来。
玄天湖的碧水流向淮远河,这条全长73公里,从大足区玉龙镇发源,汇入小安溪的“母亲河”,正以蜕变后美丽的样貌,诉说着重庆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治水、爱水的故事……
看见西山 不再是难事
◆张雪晴
图为蓝天白云下的北海公园。
过去,北京市民曾把在城区高处远眺到西山作为空气质量绝佳的标志,每有此机会,便会拍照留念。如今,看见西山,已不再是难事。2020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成绩的得来,源于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和一代又一代生态环境人的努力与坚持。
压减燃煤,让温暖与蓝天并行
2014年,北京首次发布PM2.5源解析研究结果,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PM2.5源解析报告的城市,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根据源解析结果,本地污染排放贡献中,燃煤占比达22.4%,压减燃煤改用清洁能源,让温暖与蓝天并行,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对于首都环保铁军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表示。
聚焦燃煤消费主要领域,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北京从电力、工业、供暖、居民消费等方面,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3项工程性减排工作。
2015年,北京实现核心区基本“无煤化”,2018年实现全市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2020年,伴随着门头沟区的大台煤矿等5座煤矿全部关停、600万吨煤炭产能全部退出,北京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在完成2013年~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北京乘胜追击,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累计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2154家,完成1.2万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和动态清零。
车辆结构绿色优化,疏堵结合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109.1万辆,推广新能源车40.1万辆,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机动车占比超过6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创新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利用“热点网格”等技术在污染源监管等方面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
勠力同心,擦亮三地生态共建底色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强协同作战。据统计,2014年-2019年,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46%。
2020年,由三地协同起草、同步审议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当年5月同步施行。
针对这部京津冀第一个同步立法的实质性成果,北京设定了专项条款,以严格的执法监管倒逼守法合规。
同时,深入执法一线狠抓油品监管。抓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对使用不符合标准燃油的运输企业、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单位,除了没收燃油以外,还将根据货值进行处罚。
立法协同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京与河北、天津两地生态环保人在生态领域历经破题、拓展、深化的发展过程,不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合发布首个环保统一标准《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京津冀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等。把自身发展放到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深化协同发展,擦亮了生态共建的底色。
“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与梦想,更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站在新的起点,北京生态环保铁军将继续劈波斩浪,跟随时代的脚步,书写绿色北京。”李翔表示。
江似碧玉带 山如青螺髻
◆中国环境报记者昌苗苗 通讯员刘茜 夏杨
“近年来,广西生态环境系统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党员干部胸怀‘国之大者’,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捷报频传,让人民群众家住绿水青山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水处处长、二级巡视员赖春苗说。
柳州:率先建立“省内+省外”跨区域协作机制
6月的广西,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刘艳吉、文旭川均是共产党员,他们顶着烈日,在洛清江边跋涉十几公里,开展流域断面水质实时监测设施布点现场踏勘。这是水环境大数据精准监测溯源系统的前端工程。系统建成后,生态环境部门对柳江重要支流洛清江的水环境状况将掌握得更细更详实。
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市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与推进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柳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龚继冬介绍,柳州坚持“共抓大保护”流域治理思维,打破行政壁垒,率先在广西建立“省内+省外”跨区域协作机制,牵头联合来宾市、河池市建立全区首个“柳来河一体化”环境保护合作的跨区域协作机制和柳江干流河道采砂规范管理工作机制,与贵州省黔东南州建立了都柳江流域市(州)级跨区域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和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防联控”,全面提升流域监管治理效能。
桂林:把保护漓江作为“头号工程”
2021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谈漓江流域综合治理时殷切嘱托:“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
为了保护漓江的美景,桂林市认真贯彻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出台了广西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了《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漓江环境保护机制、监督执纪协同问责机制及违法行为奖励举报等一系列制度体系。
2021年5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及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在桂林市签署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机制,携手保护改善漓江生态环境,打出漓江司法保护“组合拳”。
南宁:市领导亲自抓关键断面水质提升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科科长黄琳是一名共产党员,近日他冒着雨在上林县各村屯间奔波,对多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上林县明亮镇莫马庄、那店庄污水处理设施分别出现设备电路故障、无溢流口等问题。酷暑下,衣服湿了又干,他顾不得停下来喝点水、擦擦汗,立即将情况反馈给上林县政府及相关乡镇,督促整改。
今年以来,南宁市按照“原有断面好上加好,新增断面锦上添花”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把“十四五”新增断面考核压力变为动力,实现弯道超车。南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韦好鹏说:“我们首先对‘十四五’新增国家考核断面精准施治,市领导亲自抓关键断面水质提升。同时抓预警,实时防控。引入微信机器人通报水质,实现水质数据手机实时可查,及时防控精准有效。”
“市市争先,全区强。”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水处正处长级监察专员许桂苹说:“南宁、柳州和桂林是广西14个设区市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的缩影,2021年第一季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柳州市夺得全国冠军。2020年,广西52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100%,排名全国第一。”
保卫净土 让百姓吃得放心 住得安心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谷尚辉 记者朱智翔 晏利扬
图为路桥峰江污染地块已变为花卉基地。
夏日,走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海游港两岸,微风拂面,风景如画。
作为浙江近年来治理修复的重点污染地块之一,台州先行先试,“防控治管”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依法推动打好净土保卫战,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如今,台州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没有污染地块违规开发;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96%,没有发生因土壤污染引发的食用农产品超标事件;重金属减排比例达16.72%,超额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
从“城市矿山”向台州都市区“南花园”蜕变
路桥峰江曾是浙东南有名的废旧金属集散地,每年拆解销售废金属材料300多万吨。这一行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污染了当地土壤和生态环境。
2007年,台州针对场外非法拆解问题,对路桥、温岭开展了多轮清理整顿专项行动。随后,台州逐步将全市所有44家国家批准的废五金定点拆解企业全部搬迁进入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高标准打造全国一流的“圈区管理”示范园区。
“不仅如此,台州还建成全国首家省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观测研究站,重点开展受污染耕地分类管控实践和安全利用模式研究,初步形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模式。”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负责人杨谦说。
到2017年,台州已基本清理场外非法拆解行业,新增绿化面积6000多亩,实现从“城市矿山”向台州都市区“南花园”的蜕变。
此外,基于路桥苗木花卉种植较好的产业基础,路桥区试点推进受拆解业污染的农用地种植结构调整,打造万亩花木产业综合体。
目前,峰江街道共流转土地8000亩,其中6500亩用于苗木种植,1500亩用于葡萄种植,花卉苗木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控新治旧,打造土壤“安全区”
“为了全方位守住环境底线,打造土壤‘安全区’,台州市生态环境局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杨谦表示。
围绕群众关心关切、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台州市生态环境局围绕源头预防、准入管理、项目实施、执法监管等环节,出台实施各类管理办法、技术规范、工作指南等,逐步建立土壤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实施控新治旧。
截至目前,台州已全面完成289.39万亩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全市受污染耕地种植利用现状调查和农产品协同调查,在浙江省第一个完成全市耕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基本明确全市受污染耕地种植作物类型、面积、分布和食用农产品超标情况。
在摸清土壤污染底数的基础上,台州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数据库,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研发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率先探索搭建4个医化园区土壤(地下水)污染在线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初步实现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共建共享、动态更新、预报预警。
“下一步,台州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管理台账,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深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土十条’,高水平打好净土保卫战。”台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