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河北:生态治理褪“伤疤” 矿山披绿美如画

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主战场,河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修复绿化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3705处、24.89万亩。许多过去千疮百孔的山体,如今重“披”绿装。

8月,秦皇岛市栖云山上绿意盎然,青翠的树木随风摇曳,如卷帘般的瀑布倾泻而下,仿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20世纪80年代,由于开山采矿,栖云山山体遭到破坏,形成了20多个矿坑,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植被破坏、扬沙起尘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实现“还山于民,还绿于民”的目标,2017年7月,秦皇岛启动栖云山生态修复项目,规划建设了城市广场和系列公园,打造了户外乐园、崖壁酒店、温室花房、儿童王国等一批景观节点。如今,这里草木葱茏,山清水秀,鸟啼虫鸣,空气清新,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系统。

作为矿业大省,河北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最多时曾有2万座矿山,曾是河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凭着丰富的矿山资源,不少地方的百姓鼓足了“钱袋子”,但也面临着山体破坏、植被损毁、河水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深入开展了矿山综合治理工作。“我们先后开展了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露天矿山污染持续整治三年作战等专项行动,有效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将矿山综合治理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减量化”,坚决关闭取缔;聚焦“集约化”,实施整合重组;聚焦“生态化”,全力推进矿山综合治理工作。

在对矿山开展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河北省对矿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也进行了谋篇布局。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河北省探索总结出了矿山复绿、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空间再用、休闲公园、文化造景、边采边治、矿山公园等多种矿山环境治理模式。

邯郸武安市,曾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在采矿业发展最高峰时期,武安市有各类矿山近2000家,矿井3000多口,因采矿造成的废渣尾矿压占、植被破坏、土地塌陷面积近20万亩。

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武安市投入治理资金3亿多元,治理修复露天矿山255个,治理面积25000亩。其中,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现在已经打造成为集文化、体育、农业、生态、休闲五位一体,可观赏、可游憩的“生态休闲体验区”,日接待游客最多时超过5万人,成为矿山生态修复的生动范例。

唐山迁安市依矿而起、因钢而兴。铁矿开采成就了迁安辉煌,也留下了15.3万亩废弃矿山的生态欠账。迁安市将矿山修复与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截至目前,迁安市已完成矿山绿化及复垦近3万亩。正在修复治理的金岭矿山,争取利用5至10年时间,以建设矿山公园为基础,打造成世界级矿山生态公园。

从挖矿、卖矿到养山、造绿,河北探索出一条矿山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养老、种植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幅幅彰显产业兴旺之美、文明淳朴之美、自然生态之美的锦绣画卷,正在燕赵大地徐徐展开。

接下来,河北将持续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开展矿山综合治理,分类实施矿山关闭取缔、整合重组、修复治理、规范管控工作,严控增量、减少存量,力争到2021年底完成全部剩余的625处责任主体灭失露天矿山迹地治理。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