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浙江丽水:践行“两山”理念 深化生态检察新内涵

香榧种下,看到希望的果子,红花油茶种下,望见鲜艳的花朵……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四都乡,一个以种植经济林为主的新型“生态修复基地”落成。这样的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地植树造林,而是既要为山林荒地复绿,也要为乡村振兴造血。

丽水市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吕献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说,丽水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近年来,丽水市检察机关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丽水生态是最大优势、发展是最重任务的实际,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不断深化生态检察新内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服务绿色发展并重,立体化守护生命共同体,走出一条丽水版生态检察新道路。

恢复性司法理念做深走实

2017年10月,丽水市检察院生态检察部正式成立,统一办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和危害生态经济的涉企犯罪案件,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机制,运用系统性思维探索体系化、精准化的监督新模式。

丽水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余萍告诉记者,从单一的当事人主动修复到形成督促当事人主动修复、推动政府赔偿磋商、开展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三合一”的多元修复机制,丽水市检察机关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实践正不断做深走实。

2018年8月,龙泉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浙江某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员工邱某等人违规操作致使酸洗母液满溢,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龙泉市检察院与环保部门沟通协作,多次赴龙泉环保局探讨不同生态修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建议龙泉环保局与赔偿义务人在平等自愿原则下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污染环境进行赔偿还要磋商?为何不直接提起公诉?

丽水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邹向阳介绍说,这类案件一般是先公诉追究涉事企业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再进行附带民事赔偿,赔偿款到账后才能用于生态环境修复。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时间差”,不利于尽快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019年1月,涉案的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7万元汇入龙泉市财政账户,用于对受损现场进行生态修复。

专项行动全方位立体保护

龙泉是生态高地,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然而“天然氧吧”的金名片在秋收季节总是被露天焚烧秸秆等问题弄得“烟熏火燎”。

龙泉市检察院组织干警下乡开展大气污染环境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时,听到一些村民说:“这些秸秆处理起来费时费力,一把火烧了既方便又实惠,埋在地里做肥料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经过调查取证,龙泉市检察院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街道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迅速采取整改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引导农民综合利用秸秆,杜绝辖区内露天焚烧秸秆事件发生。

丽水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王胜告诉记者,除了常态化的立案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丽水市检察机关针对问题突出的特定领域,持续开展诸如“守古树、护名木”“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项监督行动,收到监督一类案件、规范一个行业、治理一个领域的效果。

云和县分布着7000多棵三级古树名木,云和县检察院在“守古树,护名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走访调查县域内29棵一级古树后发现,存在部分古树树干被烧焦、周边地面被水泥浇筑硬化等损坏情况,立即对存在安全隐患古树所在的3个乡镇街道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单位切实依法全面履行保护古树名木的职责。

环境经济平衡促绿色发展

过去,山重水复是丽水老百姓奔向小康的“拦路虎”;如今,秀山丽水成为丽水发展生态经济的“强大引擎”。生态与经济关联程度高,更坚定了丽水市检察机关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决心。

“在办理涉企案件中,我们注重延伸检察监督职能,本着办理一个案件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对办案中发现的企业管理漏洞和行政监管薄弱环节,通过检察建议或者综合调研报告等形式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或者为党委政府完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丽水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吴锡春介绍说。

岭头乡中药材项目落地了,庆元县检察院检察官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原来,岭头乡与举水乡的成熟产业是种植茭白,然而因为叶肥施用不当,种植区内水体一度富营养化,加上传统控水技术不当,水体流经贵南洋溪水域后进入福建省。

了解这一情况后,庆元县检察院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庆元分局到举水乡实地走访,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不种茭白百姓经济来源如何保障?

庆元县检察院与举水乡政府、岭头乡政府负责人会谈,要求依法履行职能,通过流转土地、专家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因地制宜换种其他经济农作物,保证农民经济效益,原茭田则进行环保处理,确保“零污染”。

根据检察建议,庆元县政府全面叫停两个乡的茭白产业后,专门下拨1092万元生态修复基金,岭头乡与举水乡通过统一招商引进项目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