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青海: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百姓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青海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海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

根据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7.2%,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长江、黄河、澜沧江干流、湟水流域及柴达木内陆河流域等61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目标,达标率为98.4%,各项指标稳中向优。

长江源的北源楚玛尔河(曲麻河)(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长江源的北源楚玛尔河(曲麻河)(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通过一系列原创性改革,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积累了有益经验,提供了青海方案。

三江源国家公园盛夏的草原 (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盛夏的草原 (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把创新体制和完善机制结合起来,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打破了九龙治水的局面,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管控两个统一行使。”

作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承担国家公园“双试点”的省份。青海把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新实践,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打造“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三大高地为目标,国家公园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园区内豺、荒漠猫、兔狲等稀有物种频频现身,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冰川遗址索布查叶(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冰川遗址索布查叶(央广网记者樊永涛摄)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说:“祁连山国家公园已经在构筑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野生动物遇见率非常高,植被的恢复、生态功能的修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祁连山国家公园是青海国家公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重点围绕着祁连山生态的整体保护、原真保护、系统修复上下功夫,为全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层峦叠嶂的祁连山脉(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层峦叠嶂的祁连山脉(央广网记者张海东摄)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付诸行动践行,还要有制度和法治的保障。作为三大“国字号”改革的试点省份,青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各项改革举措全面有序推进。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制定印发了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等10个管理办法,颁布施行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今年11月《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正式施行,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坚定前行。

“十四五”时期,青海将继续凝心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再上新台阶。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