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赏樱、盛夏观莲、深秋探瀑、腊冬寻梅……走进坪山,可以真切感受四季轮换带来的美丽惊喜,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
坪山河潺潺流动,白鹭飞掠;马峦山峰峦叠翠、溪涧遍布……走进坪山,可以真切感受“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惬意,纵览“半边山水半边城”的美丽城景。
11月17日召开的坪山区二届一次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过去五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全区域消除黑臭水体,坪山河干流及一级支流水质在全市五大河流排名第一;PM2.5浓度由32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17.4微克每立方米,下降45.7%;空气质量优良率2019、2020年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2%和42%;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而对于坪山居民群众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提升还蕴藏在身边的更多细微变化处,蕴藏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处——新建、改建各类公园48个,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7%,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绿色城区颜值更高,已成为舒适宜居的生动写照。
完成933个小区正本清源改造,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建成垃圾集中分类投放点830处,资源不浪费,保障无缺位,“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低碳绿色生活正逐渐照进现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五年,在“建设创新坪山、打造未来之城”的新征程中,坪山将如何作答,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坪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
创建循环节约型的低碳家园。制定实施碳普查、碳达峰行动方案,完成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清单编制。深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100家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工作,建设3个以上近零碳排放区试点。扎实开展“无废城区”建设,加强建筑废弃物规范化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应用,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80%。争创国家级生态实践创新基地。
打造高颜值的绿色家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推进污水收集率和进水污染物浓度“双提升”,实现辖区所有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实现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18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达95%以上。升级噪声监管模式,推动声环境功能区全天候达标率保持100%。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成碧道70公里。加强轨道和重要道路沿线环境美化,高品质打造坪山大道、锦绣东路、龙坪路等景观大道。完成儿童公园等6个公园和15个社区公园的新建改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以上。
全民参与建设生态家园。持续推进“全域自然博物”,加快金龟自然教育中心、马峦山自然学校等建设。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快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实施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100%查处涉环境犯罪。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对损害生态环境的主体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到那时,一幅‘景入城内、城在景中’的美丽长卷在坪山全面铺展,组团化立体化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势突出,城市天际线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绿色要素环环相扣、合理相嵌,坪山真正成为美丽深圳的‘靓丽版图’。”坪山区二届一次党代会报告描述的这样一幅美丽图景,在政府工作报告一项项精准务实的谋划中,正变得清晰而动人。
五载奋进,大器必成。面向未来,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坪山”正在舒展动人“容颜”向着我们走来。
热评: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这对于自然资源禀赋的坪山,既是发展机遇,更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过去五年,坪山的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铺就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面向未来,在实干奋进当中,坪山如何继续擦亮生态名片?
坪山区第二次党代会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坪山、未来之城”。创新,无疑将贯穿到全区的每一项重点工作当中,这也将成为坪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就是要探索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在认真梳理并固化原有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拿出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减污降碳、噪声监管、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更多经验和样本,支撑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坪山勇于改革和善于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面向未来,坪山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定将为建设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丽深圳贡献更多坪山智慧和坪山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