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球干旱地区生命共同体建设,并将其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气候变化应对问题纳入联合国《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将在2022年1月5日至6日于线上召开“干旱区对话”会议,主题为“2020后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特此整理相关知识以作为补充性资料,与读者共赏。
干旱区生态系统由于其脆弱性和低稳定性,成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图源:中国绿发会
干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41%,是全球约 40%的人口的家园,拥有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生态建设中举足轻重。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干旱区的干旱程度加剧,干旱区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尤其是多功能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以及干旱区生态系统如何长期有效维持功能多样性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持,是全世界生态学者一直力求攻克的重大科学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干旱对植物多样性、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呈负向影响。植物多样性对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有机碳有正向促进作用。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了我国干旱区的荒漠化问题,干旱区荒漠化的关键过程为风蚀、水蚀、冻融侵蚀。其中,水蚀影响的面积最大(37.4%)但强度较低,主要影响区域分布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干旱区;风蚀强度大,主要影响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冻融侵蚀主要影响青藏高原地区。
中国旱区荒漠化的三个关键过程空间分布及强度
研究表明,在低干旱水平区域如半干旱区,植物多样性及其生产力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因此,在低干旱水平区域,应优先保护植物多样性。而在高干旱水平区域如干旱区与极旱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则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关键限制性因素。因此,应优先保护该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如土壤生物结皮,避免人为破坏。
厘清全球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凝聚各方力量达成共识、采取何种行动,对于全球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实现2050生物多样性愿景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