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亮出生态颜值 美出绿色气质

海东黄河库区栖息的大天鹅。

每年春季,我省各地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

黄河源头天蓝地绿,美景如画。

互助北山满山翠绿。

西海全媒体记者 赵俊杰 文/图

“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大美青海的‘颜值’更靓丽。”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生态”字眼频频出现,释放出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信号。

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

青海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8个市州首次实现全面达标;主要城市西宁、海东PM2.5浓度首次降至二级标准以内。

空气质量的改变,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西宁市民王海平说,入冬以来,降雪天气虽少,却鲜有雾霾和扬尘天气出现,抬头便是透亮的蓝天,这是我省多年坚持生态环境治理的结果。

扬尘一度是西宁空气中的首要污染源。如今,建筑工地和拆迁工地裸露土地密闭化覆盖,鲜有飞扬的尘土。同样,街道上扬尘也少了,清扫车、洒水车对市区主干次干道路全时段清扫保洁、洒水、清洗等降尘作业,道路变得干净整洁。

守住“青海蓝”,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洁净空气,这是我省各级政府推进“一优两高”战略的生动实践。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表示,今年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奋力开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为此,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联防联控。有序推进燃煤设施淘汰和清洁化改造。持续强化施工工地、渣土运输和城区裸露地扬尘管控,着力加强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建立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动态监管体系,西宁市、海东市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完成在线系统建设。推进钢铁、铁合金等行业烟气无组织排放治理,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对重点行业企业逐步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城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西宁市、海东市完成在线监测工作。

扎实推进东部城市群联防联控,促进空气质量稳固改善。

三条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生态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续的品牌,也是青海在全国能立得住、打得响的品牌。青海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好这片高天净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峡口村的禹王峡,是黄河流经青海省境的最后一道峡口。寒冬时节,这里的黄河湛蓝如洗,清澈的天空倒映在水面上,在两岸青山的衬托下,颇有南国风情。

说起禹王峡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峡口村原党支部书记马进才深有感触:“这两年到这里过冬的野鸭越来越多了,而且栖息时间也明显延长了。入冬后,还出现了罕见的大天鹅。”

为了保护黄河干流的生态环境,民和县对河道及周边地区的养殖业予以规范和控制。绿水蓝天,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与生态的绿色、和谐发展。马进才说,禹王峡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将源源不断的清水输送到下游地区。

目前,我省每年向下游输出水量超过600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总水量的一半。

2021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我省水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

今年,我省聚焦长江、黄河、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持续开展长江、黄河干流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联动开展黄河干流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湟水河排污口整治。开展青海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估,实施布哈河、泉吉河等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治理,探索开展青海湖裸鲤洄游主要通道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推动解决水位上涨引发的新生水生态环境问题。

完成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及整治方案制定,深入开展重点乡镇及“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逐步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

加快实施布哈河流域天峻县区段等水环境治理修复项目。修编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开展黄河流域陆域生物多样性本底、受威胁及保护状况评估。

每年完成 义务植树1500万株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是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绘就的画卷。

寒冬,站在西宁市北山上,放眼望去,山坡上树木成林,山下的湟水河缓缓向东流去。

西宁南北山是青海绿化造林的重要部分。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南北山成为我省国土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走进林区,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不时传入耳中。

“树木多了,雨水多了,空气也新鲜了。”家住西宁市祁连路的杨瑞说,南北山绿化后,感受最明显的是,气候不像以前那样干燥了。

绿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底色。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秀美家园,是我省各族干部群众锲而不舍的追求。国土绿化行动实施3年以来,绿色在青海大地不断延伸。

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木格滩,与共和县的沙珠玉隔河相望。早年,风沙越过奔腾的黄河,在贵南草原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在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最前沿,有一条绵延十多公里的流动沙丘,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黄沙头”。

对黄沙头前沿的流沙,护林员周本加感触颇深:“以前路过木格滩时,你会看到柏油马路上的流沙。”如今,木格滩早年黄沙漫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绿色,与远处的草原相映成趣。

风沙少了,草原恢复了,原先搬到山里居住的牧民陆续返回木格滩定居了。牧民豆本加感叹:“木格滩今非昔比,回来定居的游牧民越来越多了。”昔日黄沙漫天的木格滩,已形成红火的小集市,越来越热闹了。

2021年,我省大规模国土绿化再创佳绩,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00余万亩,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双缩减”,土壤环境清洁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

我省追求绿色的脚步永不停歇。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稳步开展光伏治沙、黑土滩综合治理,加大重要湿地保护力度,持续抓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增进人民生态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合理布局各类绿化空间,科学节俭开展城乡绿化美化,推动国土绿化由数量增长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由人工增绿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每年完成义务植树1500万株。

到2025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300万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8.5%,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6%,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不少于70%,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35万公顷。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