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馆,前五名都在中国。有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技中心等。”李象益说,当前,全国都在建设科技馆,从发展速度和规模上看,中国处于领先位置。
“科技馆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受众参与、互动、体验。中国多样化、多元化的科技传播形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在科技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的科技馆已发展有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等诸多种类。其中,流动科技馆和大篷车不仅可以助力科普工作走进大城市,也可走进边远的基层。李象益说,“科普的根在人民群众中。所以,不论是科技馆工作还是科普工作,都一定要深入到基层中去。”
“科技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孵化地,在科技理念方面,我们依然在紧跟世界教育科学的走向。”谈及中国科普教育现状及发展,李象益坦言,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还与世界有一定差距,“仍在追赶当中”。
李象益建言,当前的科普工作应当从互联网技术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
“互联网带来了全新思维,引导着每一位‘知识的探索者’从好奇心、想象力走向创造力。”李象益说,互联网背景时代,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将使得中国科普教育往更加深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科技馆的不断更新,全国的科普工作也已经开展了30余年。针对时下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李象益称,应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不过度追求知识积累,而注重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加强实践性教育,按照科学素养的综合目标去推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从事科普工作30余年,我不仅从一个科普盲变了一个科普迷,也见证了中国科普工作的日益进步。科普,是一份拥有无限空间的事业。”76岁的李象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