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生态城绘就水清地绿生态画卷

生态城打造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

■生态城践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强雨水资源利用,实现“滴水成金”。目前,生态城已建成68个海绵城市精品试点项目,全年可收集并利用雨水99.4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生态补水、改善水质的效果

■生态城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为依托,构建起三级河长制管理机制,对区域内水体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常态化排查,形成“巡查—通报—整改—反馈”闭环处置机制。2021年,生态城累计出动巡查人员55746人次,出动作业船只1596艘次,保障区域内水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生态城依托“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创建“无废细胞”,培养居民绿色低碳观念,指导居民和单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河湖水体周边垃圾产生量。截至2021年底,生态城已创建50个“无废细胞”,并计划在区域内逐步推广

天津北方网讯:

随着气温回暖,生态城中央大道东侧水系两岸正在逐渐恢复生机。记者了解到,生态城一直注重践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强雨水资源利用,实现“滴水成金”。目前,生态城已建成68个海绵城市精品试点项目,全年可收集并利用雨水99.4万立方米,大大提高了生态补水、改善水质的效果。通过对水环境的修复治理,生态城打造了一系列优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了“融水入城”、城水共荣,绘就了一幅生态“水”画卷。

管理

构建三级河长制管理机制

走在生态城故道河畔,河道旁竖立着“河长制”公示牌,上面列有河长姓名、管护目标、投诉电话等信息,营造了“河道管理人人有责、爱水护水人人参与”的氛围。这是生态城因地制宜全面深入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一个缩影。

生态城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为依托,构建起三级河长制管理机制,“1+12”河长制管理体系,河长、第三方、责任单位联动巡查的三级巡查机制,对区域内水体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常态化排查,已形成“巡查—通报—整改—反馈”的问题闭环处置机制。

2021年,生态城累计出动巡查人员55746人次,出动作业船只1596艘次,有效保障区域内水环境持续稳定向好。

理念依托“海绵城市”创建“无废细胞”

改善水生态环境,生态城理念创新先行,依托“海绵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奏响“碧水乐章”。为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生态城利用区域内水系渗蓄功能实现水资源回补、水体循环流动,同时充分利用汛期水资源丰富、水质好的特征,在兼顾防汛的条件下实施动态水源置换,有效改善区内域水体水质。

生态城还依托“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创建“无废细胞”,培养居民绿色低碳观念,指导居民和单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减少河湖水体周边垃圾产生量。截至2021年底,生态城已创建50个“无废细胞”,并计划在区域内逐步推广。

目标打造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生态画卷

作为生态城旅游区域南部水系连通及排海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央大道东侧水系已经与贝壳堤公园、南堤滨海步道、印象海堤公园等水系全部连通,形成了总长度约8公里的“活”水,不仅能发挥储水蓄水功能,还有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形成健康良性的生态河床。

在生态城,像这样的水系连通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将构建起“湖—河—溪—海”水系连通大循环系统,实现水系从“局部循环”到“活水连通”的转变,逐步改善区域内水体水质,打造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画卷。

水质的改善,也为生态城打造以水为主题的公园提供了可能性。从南堤滨海步道到故道河公园,从静湖到惠风溪,生态城内各具特色的滨水公园林立,生态走廊、慢行步道、垂钓点位、观景平台等设施日益完善,已经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活动空间。

此外,生态城在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积累的丰富成果和经验,也成了珍贵的“绿色礼物”和“城市记忆”。去年9月,生态城启动了“生态之旅”场景开放体验活动,带领生态城实验小学、南开小学和北师大生态城附校的学生走进静湖、新源中心水工业游项目等地,深入了解生态城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污水处理技术和再生过程,加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传承绿色环保理念,形成保护河湖库人人参与的良好风尚。(津云新闻编辑张晶晶)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