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生态 > 正文

“生态高地”的最美底色

113940.35公顷森林,62.11%的森林覆盖率,1983座山头……绿色,是沂源县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生态,是沂源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沂源作为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是国家园林县城,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规划留绿,确保生态与发展永续

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

“我们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底线原则,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利时机,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敏感脆弱的水土流失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建玲说,这样有效减少了生态保护红线内存在的各类矛盾冲突,进一步优化了全县林业生态空间布局,形成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

目前,该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262.0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16.02%。同时,结合生态红线评估、国土空间规划和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对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鲁山省级森林公园、织女洞省级森林公园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整合,使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制护绿,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沂源森林面积位居全省前列。说起“家底”,沂源人很是骄傲:山好、水好、人好、林更好,保护好、发展好林业资源是沂源持续、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全面建立完善林长制体系。对全县森林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推进管理工作重心下移,以每500--1000亩森林为一个网格,把森林管护责任严格落实到人,确保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织严织密了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网。目前,全县共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634个,落实县级林长14人,镇级林长、副林长112人,村级林长、副林长1268人,纳入林长制体系的护林员575人、技术员28人、警员53人。同时,建立健全县级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工作考核办法等各项配套制度,制作并竖立完成林长制公示牌80块,构建起了“职责清、范围明、责任实”的三级林长责任体系。

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森林防火能力。颁布了《沂源县人民政府禁火令》,签订《禁止野外用火承诺书》3万余份,2022年一季度,举办森林防火专项讲座24场次,制作宣传标语2100余幅,推送提示短信10万余条,出动宣传车辆1000余台次,营造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明显增强。抓好火源管控,成立了4个督导巡查组,定期不定期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并增装智慧“天眼”、增配150M数字通讯系统、更新指挥调度系统,不断强化火情监测,智慧森防能力明显提升。调整充实县级防火队伍4支、117人,镇、街道森林消防救援队伍180人,村级护林员580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组建沂源县“战火”森林消防公益救援队,社会救援力量达到5支、102人。多方筹资,实施国有林场防火设施优化提升工程,建成森林防火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组建了150M森林防火数字通讯专网,配置防火运兵车7辆、灭火机100台及其他防灭火物资,基本满足了常态化森林防灭火工作需要。截至2022年3月,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警情7起,比上一防火期减少二分之一,护林防火形势逐年好转。

同时,极探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认真落实全县“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使林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发展长远规划相协调,严格执行年度林木采伐限额、林地使用限额制度。强化林政资源管理,严格审批手续,依法依规合理林木采伐和使用林地。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和破坏林木的行为。进一步完善了公益林管理体制,加强公益林护林员的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一线护林员工作的作用,全面提高了公益林管理工作水平。

植树造绿,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沂源,作为沂河、汶河和弥河的发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近年来,该县一向将生态造林视为重中之重,并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近期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国家储备林的建设,成为筑牢三河源头生态屏障的有效举措。

该县牢固树立全域绿化理念,科学合理规划造林任务,集中财力,不断拓宽造林空间,采取造林、管护、封育相结合,强化推进造林绿化力度,同时对裸露山体进行植树绿化,对存活率不高的未成林地和疏林地进行补植提升,通过合理编制项目规划设计,规划栽植侧柏、黄栌、流苏、油松等适宜树种,打造混交林和多彩林,提高森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十三五期间共实施9个造林项目植树造林10.2万亩,全县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成果已逐步显现。为打造生态沂源的绿色名片和“鲁中生态高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沂河韩旺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2021年10月1日,沂源县人民政府与沂水县人民政府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书》,协议书规定,沂河韩旺出境断面枯水期每月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国家要求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沂水县就补偿沂源100万元。2022年1至3月份,沂河韩旺出境断面水质因为达到二类标准,因此获得补偿资金300万元,流走的河水挣到了“回头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下一步,全县将以沂河源头和沂河两岸为主,积极申请各级资金,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沂源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崔春利介绍道。按照“流域设计、综合经营、自然优化、集中作业”的思路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森林经营的全面性和整体性,采取“宜造则造、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封则封、宜留则留”的灵活作业方式,使不同林分类型、不同立地条件的森林都得到科学经营、合理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协同实现。

修复变绿,坚决守住绿色家园

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增绿添彩。在全面系统查明正常生产矿山及已关闭露天矿山的分布、山体破损范围、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按照“集中创建、连片治理、一矿一策”的原则,逐个矿山、矿点分析论证治理修复方向,编制了《沂源县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方案》和《沂源县已关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2018-2025)》,明确了全县绿色矿山建设及已关闭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确保绿色矿业工作有序推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关闭整合,一手抓规范提升。在矿产品价格合理上涨的“市场窗口期”大力实施存留尾矿再开发利用,以市场化方式对历史遗留关闭露天矿山进行恢复治理,目前,共完成已关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69处,总投资约1.5亿元,治理总面积3721亩,绿化面积约2895亩,恢复可利用土地面积约930余亩,种植各类林木21万余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标准领跑、政策激励、环保优先、防治结合、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的原则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截止目前,全县4家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其中2家被授予国家绿色矿山称号,2家被授予省级绿色矿山称号。

沂源之美,显于山、活于水、更融于绿,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山水生态画卷在16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展开,成为山东屋脊一颗璀璨靓丽的生态明珠。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