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北京帮扶使内蒙古30万人受益

赤峰市喀喇沁旗兴隆村,北京援建的种鸭繁育基地。楚鲁摄

本报记者 韩梅

2018年4月,京蒙正式签署《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拉开京蒙扶贫协作新阶段的序幕。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了解到,近三年来,北京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援助资金45.64亿元,内蒙古利用援助资金实施了2000多个扶贫协作项目,涵盖产业扶贫、人才培训、教育医疗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累计带动30万人次贫困群众受益。

产业帮扶 兴隆村重现兴隆

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兴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秀琴在北京援建的现代化种鸭繁育基地,一边给成群的鸭子喂食,一边高兴地说:“前不久我刚通过养鸭技术培训,现在开始在村里的种鸭繁育扶贫项目基地养鸭,每个月能挣3500元。”

2017年,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协调下,中国保利集团捐赠20万元资金,当地又整合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种鸭繁育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的模式运作,每年给全村234户贫困户平均分红2500元以上,帮助他们顺利脱贫。

喀喇沁旗文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文说:“这20万元在建厂房的关键时刻起了大作用,没有这20万元,贫困户的分红收益达不到那么高。”

北京市西城区服务联络和扶贫协作办公室副主任霍利凯介绍,西城区对口支援内蒙古喀喇沁旗、鄂伦春自治旗,三年来,西城区15家企业结对帮扶内蒙古24个贫困村,为推进贫困地区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剩余1.6万人脱贫“兜底儿”

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实施以来,京蒙扶贫协作全面提档升级,北京市实施了兴产业、促就业、保健康等一系列脱贫帮扶措施。去年底今年初,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北京市社会各界帮扶不松劲儿,聚焦剩余1.6万贫困人口,把人才、资金、资源、产业项目向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地区倾斜,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户返贫。

今年以来,北京市投入资金18.2亿元,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335个产业扶贫、劳务协作、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扶贫、乡村旅游等扶贫协作项目建设运行。截至6月底,33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在京蒙两地共同努力下,内蒙古引进的北京市138家企业和援建的141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

疫情发生以来,内蒙古与北京市共同梳理出就业岗位1.8万余个,持续开展72场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利用北京市市级资金实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等111个培训类项目,同时确定28个劳务协作项目,对稳定就业贫困劳动力及吸纳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企业和扶贫车间等进行稳岗补贴。截至6月底,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园区吸纳务工、合理开发公益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区内外就业1.2万人。

农畜产品进京 促10万人增收

近年来,京蒙帮扶合作充分利用北京市庞大消费市场,积极构建农畜产品进京绿色通道。2018年至2019年,31个国贫旗县累计向北京市场销售七大类491种特色农产品52亿元,累计带动近10万名贫困人口增收。

2019年,内蒙古与北京市字节跳动有限公司、北京电商扶贫馆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加快农畜产品销售步伐。今年1月至6月,内蒙古农畜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10亿元。

日前,北京金隅集团第四批扶贫助力礼包共计1350箱从乌兰察布扶贫车间发往北京市场。自今年5月以来,在北京市第五批援蒙干部团队牵线搭桥下,通过“爱心北京”平台,首旅集团和金隅集团先后从乌兰察布采购扶贫礼包近8000箱,消费扶贫金额达180万元,带动乌兰察布贫困户7309户增收。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