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绣花式就业扶贫绣出天山深处“金色村庄”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0日电(记者熊聪茹、张啸诚)天山深处的也什克勒克村变了,变得连生活在这里的500余户牧民都不敢相信。千里牧野,金色村庄,让牧区彻底改变的是当地连续施行的绣花式就业扶贫。

就在3年前,哈萨克语意为“金色村庄”的新疆特克斯县也什克勒克村还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通往县城的路,坑坑洼洼,村里牛粪马粪满地流,房屋破破烂烂。牧民常年迁徙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生计依赖牛羊,医疗教育无法保障。

“一家人围着20只羊转,放弃了出路,好像是羊控制了人。”46岁的牧民吾木尔阿力·阿尼亚提说。

变化从2017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民政局“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开始加速。工作队全面走访入户、摸清实际困难,走进最偏远的牧民家中,甚至坐汽车、骑摩托车、骑马9天走了1200多公里。

与村两委研究后,工作队决定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用绣花的工夫实施就业扶贫。要脱贫,先得把牧民从牛羊上“解脱”出来——工作队大力推广代牧,各家各户零散牛羊集中起来由经验丰富的牧民集中放牧,就业有了前提条件。

工作队随后盘活当地畜牧优势,在村里成立山羊养殖、褐牛养殖、养蜂等7个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牧民的传统技术没有丢。去年,560名贫困户分红近15万元。

有条件去附近县市务工的300余名牧民,工作队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在餐饮、酒店、维修、建筑等行业实现就近就业,收入增长,周末还可以回家照顾家人;年轻人有冲劲儿、愿意去开阔眼界的,工作队对接南京LG熊猫电器有限公司,帮助百余名牧民走出大山、到现代化企业就业;无法外出务工的,村里建起贫困户就业富民市场,超市、理发店、餐馆、甜品屋等一应俱全,贫困户就地就业,还方便了村民日常生活。

这些绣花式就业扶贫举措连续施行,祖祖辈辈拿着鞭子的牧民成了厨师、挖掘机司机、熟练技术工人、农家乐老板……生活彻底改变。

就业扶贫不是将牧民“一推了之”,还需做好保障。也什克勒克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志新说,牧民就业前可自愿参加10多个工种的免费培训,有一技之长就业才能稳定,去年村里22期培训班参训人数达482人。村民外出就业时,工作队与村两委不间断入户走访,慰问关心家中老人孩子,让务工人员安心。村民务工回村后,工作努力、就业增收明显的还能领取额外现金奖励,目前奖励金已发放3.7万元,村民就业积极性明显提升。

2019年,也什克勒克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至16784元,比2016年翻了近两番,村基层组织被评为十星级基层组织,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真正的“金色村庄”。

如今,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越来越多的牧区乡村,像也什克勒克村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