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安徽怀宁:线上线下 消费扶贫暖心窝

今年以来,怀宁县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体制机制、遵循市场规律,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购买贫困村、贫困群众农特产品和服务为主要手段,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拓宽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示范基地,扶贫产品“地”里卖

“自从家门口有了黑木耳基地,我们每天都在忙着务工,一年也能挣到7000元左右,和以前相比,现在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贫困户袁银兰高兴地说。2017年,江镇镇新合村投资150万元建成黑木耳种植基地,占地10亩,建设内容包括10个生产大棚、5个晒棚、新型滴灌系统、通风设施等。为壮大村级特色产业,2018年建设新合村菌棒厂,项目总投资达230余万元,占地4亩,于2018年底建成。2019年生产菌棒16.5万棒。“目前黑木耳种植基地效益非常好,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42户贫困户和2户边缘户可以获资产收益分红。”新合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冯书发说,贫困户在种植基地里干活,人均年收入能有6000元至8000元。接下来,他们会扩大黑木耳种植产业规模。

怀宁县为发挥产业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一批消费扶贫示范基地,通过政策引领,解决贫困村扶贫产业产销不畅、有产无销的难题。目前,全县已建起2家消费扶贫示范基地,19个贫困村也在积极申报消费扶贫基地。同时,全县各乡镇共上报163个扶贫产品,其中有3个优质扶贫产品纳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4个产品正在国家级层面公示,138个产品通过省级审核,12个产品通过市级复审。

搭建平台,扶贫产品“云”里卖

9月15日,在平山镇鸣凤村电商服务站内,负责人贾申梅正小心翼翼地给一箱箱土鸡蛋打包装箱,准备下午邮寄发走。“这批鸡蛋都是我们产业扶贫基地荣发禽业的,他们家的产品去年就在我们的网店上了架,有品牌有包装品质也好,很好卖,今年到现在已经走了80多万的单。”平山镇大力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直采直销模式,发挥“农村E邮”、淘宝网站等扎根农村前沿的作用,推销扶贫特色产品,及时推动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促销。

怀宁县通过政府搭台、农产品唱戏,联合直播平台、电商企业、直播网红、传统零售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媒体和自媒体,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采取“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直采直销方式,鼓励贫困户、带贫企业和带贫主体与“益企播”直播平台开展深度合作,让扶贫农产品在九个挑夫、邮乐购、农村淘宝店等电商平台上线销售。据统计,截至6月底,怀宁县通过电商平台共计销售扶贫农产品114.4万元。此外,怀宁县通过搭建产销平台,举办产销对接会,让扶贫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了广阔市场,做到“产、供、销”有效衔接。截至2020年8月底,怀宁县共举办了2场县级层面的消费扶贫现场会、14场乡镇层面的消费扶贫产销对接会,带动贫困户5502人。

农超对接,扶贫产品“柜”里卖

雷埠乡白桥村马湾组村民马银平这几天忙活的特别欢快,因为去年和今年自家养的300多只土鸡上市了,在周边销售的同时,土鸡、鸡蛋进入村里的市县超市销售,由于质量好,订单不断,土鸡不愁卖。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银平父亲肢体残疾,自己带两个孩子在上小学和幼儿班,丈夫常年在苏州打工。2019年9月村里聘请她任村委负责民政、社保残联工作,她一边上班完成本职工作一边发展养殖业,在照顾家庭的同时,经济收入也不断得到提高。“如今我有信心照顾好家庭,依靠国家的政策帮扶,我们就能勤劳致富、安居乐业。”马银平说。

怀宁县积极对接全县大型商超,在各大连锁超市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本县特色优质扶贫农产品。目前,怀宁县在超市开辟了2个扶贫农产品专柜,县电子商务中心在县城新建1处“徽味怀宁”扶贫农产品地方馆,20个乡镇都在商超建有扶贫农产品专区。打通扶贫产品入市通道,让扶贫农产品能及时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走向餐桌,不仅解决了扶贫农产品“卖给谁”的难题,还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怀宁县还积极发动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结对帮扶联系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过“以买代帮”的方式购买扶贫产品。同时帮助本县扶贫农产品进平台、进市场、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院校、进高速、进餐企,鼓励本县各类网销平台设立“以购代捐”电商扶贫专区等。全县共帮助销售扶贫农产品2309万元,签订扶贫农产品协议2亿元,贫困户户均增收8911元,人均增收2959元。 (记者 檀志扬)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