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村位于清新区太和镇东南部,区域总面积12.27平方公里,地处笔架山地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坑口村共有山林1.8万亩,生态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绿水青山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坑口村精准发力拔穷根,以稳定脱贫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子。如今,坑口村的笔架茶、饮用水、光伏发电等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在铺就致富路的同时,贫困户在家门口能就业、稳就业。
如今,坑口村21户贫困户均实现“八有”,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700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40多万元。
异地光伏发电
扶贫收益稳定、效果好
在清远市技师学院的教学楼顶,有一套光伏发电系统,但这里每发出1度电,都将为20多公里之外的坑口村带来扶贫收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坑口村由清远市委组织部、清远市科技局和清远市技师学院三家单位进行帮扶,由于村里山多地少无水田,难以发展有规模的种养产业。“我们扶贫工作队经过深入调研后,瞄准了光伏发电项目,使光伏发电成为一项具有中长期收益的扶贫产业。”据驻村扶贫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于村里没有可以建设光伏发电的场地,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清远市技师学院决定免费提供校内3000多平方米闲置的教学楼屋顶,给村里建设光伏发电站。虽然远隔20多公里,但两地以这样特殊的方式被紧密联系起来。“光伏发电按照估算的收益周期是25年,国家也补贴20年,所以扶贫收益稳定、效果好。”
据驻村扶贫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9月以来,光伏发电每年可为坑口村增收约20万元。
打造“一村一品”
做大做强笔架茶产业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笔架茶种植面积从400多亩发展到3000多亩,每年可以生产10吨干茶。”清远市清新区笔架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新才说。
据张新才介绍,合作社现有社员60多户,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坑口村将笔架茶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贫困户不仅可以将整合后的土地流转出来,还可以将自己家产的茶青卖给合作社,每年可以增收两三万元。”他介绍说。
为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016年起坑口村每年都会组织开办笔架茶种植培训班,邀请市农学会的农技专家现场讲授茶叶病虫害防治、茶叶种植、采摘等知识,先后培训了300多人次的贫困户及茶农。
“我们每加工1斤干茶叶,就让利给村委会30元。”作为清远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新才介绍说,随着笔架茶产业在当地逐渐做大做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超过10万元。
目前,坑口村以清远笔架山茶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合作开发“一村一品”,该公司与合作社出资统一收购茶青、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监督管理,做大做强笔架茶品牌。近年来,坑口村先后获得全国以及省“一村一品”(笔架茶)示范村镇、清远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实现“靠水吃水”
拓宽山路解决运输难题
坑口村深处笔架山,不仅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丰富的天然矿泉水资源也为村里带来了致富途径。如今,坑口村内的水厂不仅打造出自主品牌“澳泉”饮用水,而且为知名饮用水品牌代工桶装水,“靠水吃水”已成为现实。
据悉,坑口村每年可生产桶装水100万桶左右,带动1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由于饮用水生产环保无污染,而且扶贫带动效果好,经挂扶单位研究同意,坑口村投入10万元与生产企业合作,经营“澳泉”桶装水项目,2020年收益近1万元。
同笔架茶产业一样,桶装水产品对物流运输要求很高,厢式货车每天都要多次往返厂房和销售网点,坑口村崎岖蜿蜒的山路就成为了瓶颈问题。
“以前这条进村的山路只有3米左右宽,不要说运输货车,就连小车上下山会车都是个难题,所以村里积极想办法拓宽道路。”坑口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银友介绍说。
据她介绍,为了有效破解坑口村交通瓶颈问题,坑口村争取到清新区政府投入1700多万元,实现笔架山林场到坑口村委会的乡道拓宽和硬底化;筹措资金114万元扩建拓宽村道5公里,为产业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空心村展新貌
村民主动回流返乡就业
“我在茶场每个月有四五千块钱的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所以肯定不回台山打工了!”对于现在的生活,陈桂开感到非常满意。
作为坑口村一名普通村民,年过半百的陈桂开长期以来苦于没有致富渠道,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不得不长期在珠三角地区务工。“那时候我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家里有事也顾不上。”他回忆道。自从村里大力发展笔架茶产业以来,陈桂开和许多村民一样选择返乡就业。
如今,陈桂开不仅在茶场务工,还可以将自家生产的茶青卖给合作社,因此有了两份稳定收入。“现在在村里上班,比我以前在外地打工拿2000多块钱肯定好多了。”他笑着说。
据悉,坑口村共有8个自然村,其中1个是空心村,许多村民此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难题。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当地积极落实就业帮扶,通过协助实现务工、打散工或通过单位、村委设立公益岗位等方式,有效解决村民就业增收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