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扎根基层服务村民 书写最美扶贫答卷

吴苏俊,大同市财政局的一名普通公务员。2020年12月6日,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开展的“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中,他荣获“最美公务员”称号。他有什么特别之处?2020年的岁末,山西晚报记者赴浑源,对他进行了采访。

一场大雪让恒山脚下的荆庄村银装素裹,刚刚从北京参加完表彰的吴苏俊回到大同,就马不停蹄地赶回这里。2015年8月,他被选派来荆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一干就到了现在。

抓党建 打基础 筑就脱贫路

荆庄村是一个半山半坡的纯农业大村。村里资源贫乏,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薄弱。全村有1519户,374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69户,1121人。吴苏俊驻村后,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认识到只有牵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才能筑就扶贫攻坚的根基。

他首先从班子建设抓起,在他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征求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荆庄村制定完善了详细的扶贫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得脱贫之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

目标有了,先打基础。吴苏俊深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他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实施乡村提质工程。几年来,荆庄村完成各主街道共89个监控录像工程,平田整地500亩,新打井2眼,变压器1台,完成10000平方米街道硬化工程,绿化树木5400株,新建洗澡堂、笼箩加工厂、便民大厅及电商平台,新建爱心超市及925平方米扶贫车间,为易地搬迁新村新建4400平方米文化广场,修复了村内古戏台。为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对村内的污水、雨水排放难题,实施了埋设下水管道工程。

打好基础,开始上路。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荆庄村调整种养殖结构,做好产业“加减法”,流转1000多亩荒地、坡地等低产土地,发展种植中小药材(射干)、蔬菜、经济林等高产高效经济作物,通过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社组织21个。

挖传统 拓新业 整村顺利脱贫

笼箩手工艺是荆庄村的一个传统特色产业,编笼编箩是荆庄村民一代又一代的拿手好戏。如今,笼箩虽然褪去了往日的风光,但其绿色环保的特性仍受到不少市民欢迎。为使这项传统手艺再度焕发光彩,吴苏俊派驻荆庄村的第二年,就把村里有笼箩制作手艺的十多户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复兴笼箩合作社,发动村民男编女织,制作6大类15个笼箩产品投放市场。仅在当年全村笼箩收入达50多万元。

“发展到今年,合作社有60多人了,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复兴笼箩合作社负责人贺富贵说。“这个行当在我们村里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但村民从来没想到靠它能致富,第一书记来了以后,号召组织大家专业化发展,没想到这小小的笼箩真成了一棵棵摇钱树。”麻玉仙是2014年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初加入复兴笼箩合作社,农闲时与老伴儿制作笼箩,仅此一项就能为家庭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加上种地的收入,麻玉仙全家2016年底就脱了贫。

在吴苏俊和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给村民争取扶贫贷款,招商引资,荆庄村如今已发展起中药材、黄芪羊、光伏、养殖等产业,每年转移就业1700多人。2019年,这个有着3700多人的晋北大村整村顺利脱贫,村集体收入2020年超过了78万元,大家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带着父亲去扶贫 孝行善举成美谈

2019年是浑源县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吴苏俊家有80多岁的父亲和岳父岳母三位老人,妻子一人陪侍负担过重,在这忠孝两难的纠结时候,他妥善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将久病在床、小脑萎缩的父亲接到荆庄村,安顿在一户低保户家里照顾,按月支付费用。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赡养父亲的问题,又能踏实工作,同时还给这家低保户带来了收入。

5月,吴苏俊因身体原因在大同市住院接受治疗。一天,他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说其父亲突然身体不适,已经送到了县医院。吴苏俊得到消息立刻拔掉自己身上的针头,开车赶到浑源县人民医院,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在内蒙古老家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吴苏俊又投入到荆庄村的扶贫工作当中。大家只看得出吴苏俊日渐憔悴,但却发现他工作起来更加忘我,只有在他偶然脱掉外套,露出别在体恤衫上的“孝牌”时,大家才能感知吴苏俊那一颗思念父亲的心……

吴苏俊带着父亲扶贫的事迹在村里传为美谈,他的孝举也被很多村民当成榜样。

吴苏俊荣获中组部、中宣部命名的“最美公务员”称号后,他的女儿在家庭微信群里骄傲地说:“爸爸的名字在百度上都有了人名词条”。吴苏俊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最美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老百姓的口碑。这是最高的精神嘉奖,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更要牢记初心使命,当好服务人民的‘店小二’。”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责编:马云梅)

【来源:山西新闻网】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