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是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对口帮扶路上,佛山市禅城区在廉江新民镇黄竹垌村、安铺镇茅坡村建立2个扶贫制衣车间,在营仔镇大山村建立1个扶贫制袜车间,三个贫困村现已创造就业岗位约120个,安置了村内一批贫困劳动力,每人月工资平均约3000元;3个贫困村集体年增收约52万元,或用于发展村内公益事业,或以分红形式发给贫困人员。
这是佛山市禅城区结合童装制衣等企业集聚的资源优势,利用扶贫专项资金220多万元,探索出了“企业+车间+贫困户”就业帮扶模式,帮助当地建立“造血式”长效脱贫机制。
在扶贫车间,村民制衣忙。 通讯员邓志渊 摄
建立扶贫产业长效机制
疫情期间“逆行”创业
如何提高脱贫质量、有效防止返贫,为乡村经济振兴奠定基础,是摆在驻村第一书记面前的课题。以安铺镇茅坡村为例,该村靠近九洲江,属于水源保护地,不适宜发展养殖;而且村内位于咸淡水交界处,加上人多地少的制约,发展种植业是明显的短板。
如何破局?2020年春节前,利用外出乡贤们回村团聚的时机,茅坡村党总支把乡贤们聚拢起来座谈,与乡贤们共商发展大计。在得知本村的外出乡贤、湛江市人大代表黎明辉在廉江开办校服厂,驻村第一书记龙志黔眼前一亮,一个初步设想在脑海中形成。“有这么好的资源,可否与黎明辉的校服厂合作,在村内共同开办一间来料加工为主的扶贫制衣厂?既可优先安置贫困户在厂就业,又可逐步发展集体经济,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应该大有可为。”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脱贫成效形成严峻考验。疫情期间,村民外出打工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龙志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坚定了创办扶贫制衣厂的信念。
黎明辉获悉驻村工作队意图后,当即表示支持该扶贫项目,优先提供扶贫制衣厂的来料加工订单,可以签订一个长期供货协议。有了本村乡贤的支持,开拓了订单的来源,茅坡村“两委”信心倍增,马上着手准备。
2020年3月21日,茅坡村扶贫制衣厂改造工程(第一期)动工,该项目投入扶贫资金40万(第一期),将村内空置的市场改造成厂房,首期厂房面积120平方米,能容纳30台左右的衣车设备,创造40多个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改造厂房的同时,联系来自佛山的订单、采购衣车设备、招聘工人等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仅仅用了20天,厂房就改造完毕,与此同时衣车设备也进入厂房调试。2020年4月16日,第一批22名工人以及一批校服的订单进厂,茅坡扶贫制衣厂的衣车正式刷刷地响起来,制衣厂开始试营业。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茅坡扶贫制衣厂经过扩建,已拥有厂房350平方米,衣车设施设备52台,熟练技术工人35名,共创造就业岗位50多个,安置了村内一批贫困劳动力,每月生产来料加工服装近3万件,并办理了工商登记,工厂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厂长负责制的形式经营,做到制度上墙、管理规范、车间整洁。
推广扶贫制衣间经验
全力助推稳定脱贫
安铺镇茅坡村扶贫制衣间脱贫成效显著,并在廉江其他两个镇推广经验。据了解,禅城区3个扶贫车间均利用村内闲置物业,对旧的教学楼、卫生站、市场,稍加改造即可成为扶贫车间。比如,新民镇黄竹垌村利用闲置校舍,于2019年5月修整改造后作为村扶贫制衣车间厂房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方式,充分盘活了当地资源,通过小车间,实现脱贫“大作为”。
为了少走弯路,茅坡村找到本地乡贤,签订合作经营协议书,并授予茅坡扶贫制衣厂“战略合作伙伴”的牌匾。凭借20多年的制衣经验,本地乡贤在技术指导、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而这一切,本地乡贤都免费教导和孵化,扶持茅坡扶贫制衣厂逐步走上正轨,既不占茅坡扶贫制衣厂的股份,也不参加利润分配。
黄竹垌村聘请了在珠三角城市从事多年制衣工作,有丰富制衣管理经验的人员当厂长,带领大家学艺致富,并和佛山市儿童用品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茅坡村说服邻村的罗水琴,放弃广州制衣厂高薪管理岗位,在茅坡扶贫制衣厂担任厂长,并实行厂长负责制。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均不参与具体的经营与管理,只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参与茅坡扶贫制衣厂的重大决策和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问题。
开办扶贫车间的初衷就是要使本村贫困人员实现高质量脱贫。为此,禅城区开办的3个扶贫车间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设置了一批岗位,如剪线头、打扫卫生、保安后勤等,目前已优先安排30余人签订就业协议。同时,还免费培训有意愿学习技术的贫困对象,“一对一、手把手”教会他们,实现“自我造血”的功能。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扶贫车间每天能拿到计件工资约100元。
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项目,一期投入7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资金约45万元,配套及相关资金33万元),2019年12月2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服装来料加工为主。根据制衣行业特点和车间运行情况,经过村委和扶贫工作队充分论证,2020年又投入了50万元建设二期扩建项目,建成后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540平方米。制衣车间规模扩大了一倍,车间接单能力大幅度提高,不但保证制衣车间顺畅运作,同时也给贫困户和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全力助推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