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网讯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通过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指明了方向。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处理好乡村发展的特惠与普惠、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期、脱贫与致富等关系,从宏观政策、战略规划、产业体系、乡村系统、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有效衔接的具体内容。
推进乡村人才发展的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主要针对贫困群众采取帮扶措施,而乡村振兴要为“返乡农民、下乡贤士、回乡大学生”(三乡人)做好服务,让他们带领地方群众,尤其是脱贫群众共同富裕,这就要把脱贫群众、三乡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衔接起来,让他们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第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延续脱贫攻坚期选派第一书记的经验做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第二,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第三,通过构建乡村新型金融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市场引领作用,汇集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第四,打通城乡人才下乡、回城的双向流通机制。一方面,鼓励城市人才下乡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打通乡村优秀人才上升发展渠道,实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加快传统产业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精准扶贫因村因户量身定制产业扶贫措施,乡村振兴不仅考虑群众增收致富,还应从区域整体产业发展寻求发展,在长、短线结合上下足功夫。在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第一,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随着扶贫产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绿色通道,鼓励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第二,提升农产品规模化供给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采取“农户 +合作社 + 企业”等模式,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第三,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制定统一的区域性扶贫产品标志,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第四,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政策引导、环境营造、资本联结和杠杆作用,注重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业与大产业、小规模与大机械的有效衔接,建立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强化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一是根据5年过渡期设置政策缓冲期,要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的同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渐将脱贫攻坚转型为常态化的政策机制,健全缓解相对贫困、解决多维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长效政策体系。
二是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精准扶贫制定了系列到村到户的惠农支农政策,乡村振兴在保障群众基本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应出台由特惠向普惠逐步转型的惠农支农政策体系。如 :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开放,产业发展与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措施也向非贫困户、非贫困村全面覆盖,充分激发基层群众内生动力,解决近年来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悬崖效应”问题。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机遇,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将农村低保兜底、医疗扶贫等政策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积极构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的乡村振兴大协作大推进格局。
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领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以政府为主导解决了农村道路、燃料、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问题,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短板”,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一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规划引领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法治保障,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同时,通过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进环境、交通、水电暖、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运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领的有效衔接,让基层农民、社会各界、全社会资源逐渐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绘制宏伟蓝图。
另外,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和乡村数字化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