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干群拧成一股绳 共同走好致富路

班彦,有幸福、富裕之意。但在以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却常与“贫穷”联系在一起。

有多穷?“我叫余七十三。”班彦村村委会主任说,“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也缺文化知识,我出生时爷爷73岁,他便随口给我起了这个名字。”

改变发生在2016年,班彦村五社、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沙沟山上的484名贫困群众集中安置到山脚下的新村落。2017年底,班彦村提前整体脱贫。

开启新生活,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促党建、兴产业、办教育,共同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搬出穷山沟,过上好日子”

雨后初晴,班彦村笔直的村道被冲洗干净,一幢幢房屋整齐排列,红顶白墙,别有韵味。

“当初的顾虑真是多余的。”走进张卓麻什姐家,电热炕、燃气灶、自来水一应俱全。“房子、家具,政府全都配备好了,按时髦说法,这叫拎包入住!”

搬迁之前,要想下山,只有一条山路,7公里长,8道弯儿,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张卓麻什姐从小住在山上,日子虽然穷,但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听说要搬迁时,她起初有些犹豫。

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是名老党员,负责搬迁动员工作。那段时间,他常在山上一座座木头棚子里进进出出,挨家挨户解释搬迁政策。村民们也提出了问题:在山上,我们还能种地,下山了能干啥?不如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山上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哪个不难?咱们得努力,搬出穷山沟,过上好日子。”仲关因保劝说大家,“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想办法脱贫致富。”

2016年农历十月初八,484名贫困群众带着他们的大包小包,一同从山上搬下来。张卓麻什姐回望着自己走了近半个世纪的山路,欣然作别。

“致富金钥匙,就在咱手里”

下山后,仲关因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干部开会找出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驻村第一书记袁光平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致富金钥匙,就在咱手里。”

上级政府为班彦村搬迁居民争取了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村委会用这笔资金修建了129间畜舍,为每户贫困群众分配了1吨饲料。

可张卓麻什姐高兴不起来,“一袋饲料几十斤重,自己扛不动,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看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感觉自己赶不上趟”。

袁光平登门了:“听说你会盘绣?”张卓麻什姐一听来了兴趣:“我从小就学,无论是云纹、菱形,还是其他的各种样式,没有我不会绣的。”

村里争取资金修建盘绣园,联系文化公司,采取“公司+村党支部+盘绣基地+农户”的模式,妇女们农闲时节可以把家传的手艺转化成收益。

在村里的帮助下,张卓麻什姐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每月光工资就能拿几千元”。如今,她带领144名妇女,有空就聚在盘绣园切磋技术,“巴掌大小的盘绣卖50元,盘子大小的卖200元,每天还有20元补助。”

发展致富产业成了村里最重视的事。在村两委带动下,酩馏酒酿造、农家乐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村子还在变,越变会越美”

村党支部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村民也越来越有干劲。有村民说,“干群拧成一股绳,共同走好致富路”。

村民吕有金打记事起就帮爷爷烧制酩馏酒,从小学了这门传统酿酒手艺,除了种庄稼之外,靠酿酒也赚了一点钱。眼看着新村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信息也畅通,个人开家酒坊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不过,村里已经有了酩馏酒厂,还能支持我吗?”吕有金有点拿不准。

“个人有致富好思路,村里一定要鼓励。”吕有金没想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于是,扩建自家院子,盖起二层小楼,消毒间、储藏间、发酵间、沉淀间、包装间和酿酒设备一应俱全。

2019年,吕有金顺利办了生产许可证,“吕有金酩馏酒”正式挂牌,酒坊也慢慢地走上了正轨。这几年,吕有金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从山上搬到山下,吕有金的手艺没变,变的是身边的环境。“‘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过去了,村子的发展振兴也让酒坊更火了。”吕有金说。

互助土族自治县委组织部部长靳才说:“基层党支部就是要不断增强组织能力,凝心聚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班彦村就是很好的榜样。”

如今,班彦村村民的腰包鼓了,想法也在变。村里举办各种活动,再也不用动员了,都踊跃参加;大家开始自觉参加环境整治,家门口打扫得一尘不染,还种满了各种花卉。“村子还在变,越变会越美。”仲关因保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7日 01 版)刘成友 王 梅 刘雨瑞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