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甘谷:扶贫车间转型升级解决“就业难”

【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报道之十】

甘谷:扶贫车间转型升级解决“就业难”

□新天水记者 景春燕 周文涛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甘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为民办实事宗旨,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工作主线,借助甘谷扶贫车间这一特色品牌,分类引导全县已建成运营的98家扶贫车间,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向“创业孵化车间”发展,向“乡村振兴就业工厂”升级,构建起分层次、分产业、分规模的全新发展体系,共带动3500余人就业,托起群众幸福感。

7月23日,位于甘谷县西城区的0938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一派忙碌的景象:上百名工人各司其职,紧张忙碌地进行着缝纫、剪线、打纽、熨烫、检验、打包等流水作业,“哒哒哒”的电动缝纫机声此起彼伏。

李晓霞在自己的工位上进行着缝纫作业。她的腿部有残疾,但并不影响她操作电动缝纫机。今年1月,0938服饰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开业后,有一定缝纫基础的她,经过半个月的岗前培训,成了车间的一名女工。“车间离家很近,骑车十几分钟就能到。上班时间也很合适,能照顾到家里上学的孩子。手底下干活麻利点,每个月工资能拿4000多元。”李晓霞很知足地说,“我的腿不好,能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我很满意。”

0938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生产部负责人史旭升告诉记者,公司总投资850万元,目前有员工近400人,生产范围涵盖服装设计、生产、销售、加工、分色、印花、刺绣等,主要生产加工童装。“公司计划在一年内通过总公司带动孵化20—30家乡村振兴就业工厂,每家车间不少于30人,直接带动1500人就业,间接带动4000人从事童装生产。”史旭升说。

今年以来,甘谷县坚持分类施策,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将部分发展规模较小、就业人数较少、生产类型单一的扶贫车间转型为“就业帮扶车间”,保持稳定运营生产;鼓励支持孵化基地、龙头企业、集团公司新建“创业孵化车间”,形成“1+N”的“子母式”车间发展新模式;对运营规范、前景广阔、条件成熟的扶贫车间,积极对接工信部门纳入“小升规”培育计划,不断优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引导扶贫车间升级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

0938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走的正是“1+N”的“子母式”车间发展模式。史旭升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已经在县城周边的颉家村、杨家坪村、崔家村、雒家村等近10个村设立了就业帮扶车间。车间的生产环节设在“母公司”,加工环节设在乡村“子车间”,形成“一孵多”“一带多”的连锁效应。

据了解,甘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通过落实就业奖补、税收优惠、员工培训、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励扶贫企业做大做强扶贫车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近就业。

甘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全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甘谷县紧盯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分类引导已建成运营的98家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带动就业3800余人,吸纳“两类人员”1400余人。汪全定说:“目前,全县有87家扶贫车间已转型为‘乡村就业帮扶车间’,5家扶贫车间升级转型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构建起分层次、多产业、成规模的全新发展体系,这些举措的落地实施,极大缓解了群众‘就业难’问题。”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