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荔波:扩宽群众增收途径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来到荔波县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山峡谷间,一条绕村淌过的河流展现谷底。一排排青瓦白墙、两户一幢的楼房新颖别致;户间水泥道路宽敞整洁,景观树郁郁葱葱;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商店、幼儿园等配套功能设施应有尽有,一派生机盎然。

“我们这次的扶贫车间能够再解决140人就近就业,熟练工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扩宽了群众增收的途径。”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巴力联合党支部书记何红军正在和村支两委商量8月8日扶贫车间开业事宜。

荔波县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了326户1031人。如何“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迈进?

近年来,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发展产业解决一批、劳务输出解决一批、开办扶贫车间解决一批、高铁就近务工解决一批。切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劳务输出等方式继续帮助搬迁劳动力达成就业,对就业困难和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则通过扶贫车间帮助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更多的兜底岗位,优先落实搬迁群众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完成“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工作目标。

来到位于安置点何伟英的家里,何伟英正在家里加工手套。

“我以前在老家土地少,也没有什么收入,现在带着家人搬迁到这里来,既可以在家就业,补贴家用,还可以照顾家里的里里外外。”

在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缝纫机工位前,搬迁户何伟英一边忙碌,一边介绍起如今的生活,脸上乐开了花。

“有新家还得有新业,这样大家才能安下心、有奔头。”在何红军看来,有产业支撑、能稳定就业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基础,而在家门口就业,还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何红军告诉记者,2019年8月引进彩道公司入驻群众议事场所开展饰品加工,解决20余人就业,并采购16台缝纫机免费出租给群众,鼓励群众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手套加工。由公司提供生产原料、订单和技术培训,并按订单回购产品。

同时,巴力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大力发展沃柑、木瓜、油茶、花椒种植、养鸡、养牛、养羊特色养殖等多种扶贫产业,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收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未来,巴力村将着力发展旅游业,将山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将打造成为一个绿色、生态、环保、养生度假、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地。

“今年我得到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很荣幸,接下来我会带领村支两委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身为党员我有信心和决心多措并举提高群众的收入,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