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安徽:从摆脱贫困到推进振兴 “赶考”一直在路上

身着白色衬衣,肩披红色绶带,接过荣誉证书和奖牌,掌声如潮响起。

8月25日上午,安徽省乡村振兴(扶贫)系统表彰大会在合肥召开。来自全省各条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接受表彰。

安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经过8年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全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这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诠释。

今天,获得安徽省乡村振兴(扶贫)系统表彰的49个先进集体和150名先进个人,迎来了他们的“高光时刻”。

当受表彰代表们登台接过沉甸甸的证书和奖牌时,会场内,掌声经久不息。

“七年来,有付出的充实、也有受委屈的心酸,但更多的是收获成果的喜悦。”今年是阜阳市颍东区脱贫攻坚信息监测中心主任王亚丽从事扶贫工作的第七个年头。7年来,颍东区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扶贫人战斗的“缩影”和奉献的“画像”。

“一段扶贫路,一生扶贫情。”站在新的起点,王亚丽信心满怀,“我已重新整装,一往无前,接力乡村振兴,争取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更大成绩、争取更大光荣!”

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安徽省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严燕,一直把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在她心中,甘于奉献、不怕牺牲是扶贫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攻坚期内,严燕加班加点习以为常,带病上岗也是家常便饭。即便女儿读高三,身为母亲的她,无法陪伴左右,甚至连亲自下厨为女儿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很难做到。

但在严燕看来,扶贫工作虽然有苦有累,当看到脱贫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马鞍山和县历阳镇乡村振兴工作站站长杨子慧,早在2013年大学毕业,就去了偏远村小支教。3年后,到乡镇工作的她,第一时间申请去了扶贫办。

也正是3年的支教经历,让她切身体会到,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申请“农家书屋”、对接“百企帮百村”、建设留守儿童周末课堂……杨子慧用“一个汗珠摔八瓣”的努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诠释了扶贫干部的使命担当。

一个个感人故事、一组组生动数据,先进代表们的发言,浓缩了安徽省向摆脱贫困冲锋的历程,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史画卷。

8年的拼搏,8年的奋斗,涡阳县11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7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并顺利实现“县摘帽”。

“成绩单的背后,是扶贫人的收获与荣光。这份收获与荣光,是孤寡老人的老有所依、是大病患者的医有所保;是泥水路变成水泥路,是脱贫户家里装上自来水,路灯照亮夜空;也是那些可爱的身影在扶贫路上的匆匆忙忙,是脱贫攻坚精神激荡的无穷力量。”安徽省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亳州市涡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冯飞如是说。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8年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安徽省广大扶贫系统干部,披荆斩棘、负重前行,他们逢水架桥、遇山开路,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凝聚起了攻城拔寨、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

在扶贫过程中,有的从群众最急最难的事情抓起,解决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历史性问题;有的主动请缨,踊跃奋战在防汛、战疫等最危险最困难的一线,展现了新时代扶贫干部的英勇气概。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安徽省从摆脱贫困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步接一步,步履坚实。

决胜攻坚已成光辉的过去,推进振兴仍待持续发力。安徽省将乘胜而上、接续奋斗,把体制机制过渡好、脱贫成果巩固好、工作重心转移好,努力在江淮大地上描绘出更可期待的振兴画卷。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