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贺州新闻网讯 黄姚古镇以生产高品质豆豉而闻名,其工艺不仅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巨大动力。为探究黄姚豆豉产业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通识学院原野特攻队于8月23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黄姚开展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受疫情影响,实践队的队员们在贺州本地一名线下实践员的带领下,通过线上直播,视频录播,线上会议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

线下实践员与杨晋记邱师傅交谈。盘子懿 供图

初入黄姚 了解古镇背景

黄姚古镇作为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初入黄姚,线下实践员就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走访交流,并用线上会议的方式让其他队员也参与其中。在此次走访中,队员们了解到,黄姚古镇虽有百年历史,但在过去十分贫困,无人问津,许多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也得不到开发与保护。近几年来,是旅游业的发展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姚古镇的脱贫历史与发展现状,实践团队来到昭平县政府与工作人员进行网络访谈。在访谈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自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以来,国家和政府采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全新思路,充分发掘古镇的自然资源价值与传统文化价值,支持当地以黄姚豆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将黄姚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此,黄姚不仅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一大步。

实地调研 探寻非遗文化

实践团队跟随线下实践员的镜头来到杨晋记豆豉制作工坊进行”云走访“调研。如今在黄姚,依然坚持使用纯手工古法制作豆豉的工坊仅剩杨晋记一家,其制作工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线下实践员首先参观并录制了杨晋记豆豉的制作过程,通过视频分享让实践队的队员们对黄姚豆豉的工艺特色有了初步了解。同时,线下实践员还在工坊师傅们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煮豆”、“洗豆”等简单的制豆工序,感受到了黄姚非遗文化的魅力。借此机会,实践队员们对豆豉古法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工坊中的徐师傅进行了专门的访谈。“遵循古法,阐释的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讲诚信,求品质,则与杨晋记‘以善立世’的古训相呼应。”徐师傅的话让队员们理解了豆豉制作工艺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杨晋记因采用纯手工制作,产能落后,产品供不应求的现状。但杨晋记并不局限于传统市场,通过开放制作作坊,开设产品体验门店供游客参观体验;同时接收学生进行研学活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杨晋记实现了豆豉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的促进互补。

杨晋记邱师傅向实践队员介绍杨晋记历史。盘子懿 供图

亲身实践 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了解黄姚豆豉在市场大众群体中的知名度与受欢迎程度,原野特工实践队的成员们分别制作了线上调查问卷与线下采访问卷,针对黄姚豆豉的基本信息,文化地位,大众可接受的价格范围等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设置选项,从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与广西本土收集信息。实践行程开始前,队员们就已收到共计数百份的问卷信息,经过统计整理与数字建模分析,队员们得出结论:1、黄姚豆豉的知名度在广西之外,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中十分有限。2、大部分消费者往往将价格视为购买豆豉的最主要因素,而黄姚豆豉采用传统古法制作,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可见,黄姚豆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针对上述情形,原野特攻队的队员们充分发挥创意,利用多家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导自演拍摄短视频,开设公众号,撰写推文等新鲜活泼的方式试行黄姚豆豉的宣传工作,为杨晋记打入年轻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黄姚非遗文化提供了帮助。(通讯员 刘雅轩 黄柯童)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