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的老榕树矗立在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村口,几位老支书和记者们悠闲地拉着家常。鲜红的马甲、锃亮的银饰,佤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格外显眼。
老支书向记者介绍村子情况。 马丽摄
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隶属云南省临沧市,总人口18.85万人,其中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10位老支书回了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鼓励大家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昔日,一曲《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佤族同胞心声;如今,乡村振兴中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场景?近日,记者走进了佤族山寨探访。
现在的日子太舒心 佤族青年回村扎了根
沧源县有着150公里的国境线,与缅甸接壤,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等重要事件。解放前,班老乡(隶属于沧源县)曾被迫失散在外,经过佤乡群众持续抗争和国家关怀努力下,1960年回归祖国,成为最年轻的边境乡。
老支书胡德学说起现在的生活笑容满面。韩庆摄
“今年不是建党百年嘛!就想着和总书记说说咱佤族脱贫奔小康的幸福生活!”6月份,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党支部原书记胡德学在内,班洪乡、班老乡9个佤族村寨10位老支书,决定采用最质朴的方式——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来啦!那天接到信,胡德学激动得走来走去。
班洪乡班洪村处处新颜。韩庆摄
“过去我们住的是‘叉叉房’,也就是茅草房,走的路是泥巴路。通过脱贫攻坚,我们村村寨寨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胡德学说现在的日子太舒心了。
现在,村里医疗室设施齐全;娃娃不用再跑很远去镇里上学;以前走出山村要八九个小时,现在马路直通村里;以前刀耕火种,现在种橡胶、种茶叶、养蜜蜂。生态好了,还能看到野猪、野鸡、豹子;尤其文旅产业发展起来了,来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最关键的是,年轻人回来了!
皮肤黝黑,但眼里闪着光。杨艾少和杨伟都是佤族90后,去年也都回村扎了根。
杨艾少在村里的蜂蜜厂做管理和推销工作,小伙子有着自己的想法,“以后要做得更大一些。”
回村创业的佤族年轻人 韩庆摄
“没错,佤族人生下来就会唱歌和跳舞!”杨伟毕业于舞蹈学校,之后进了舞蹈团,在河北和浙江等地演出。
不过,家乡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小伙子在村里旅游点摆摊卖起了家乡美食,旺季时月收入相当可观。“遇见重要节日和文旅表演,一招呼又能跳起舞来!”杨伟腼腆地笑了。
边民富、边疆稳 小康村故事一箩筐
远望,绿色山丘上,特色风貌的民房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下闪着光,生活一派富饶与安详。
这里是勐董镇龙乃村上龙乃自然村边境小康示范村,南与缅甸接壤,有国境线1.932公里。
上龙乃村村口飘扬着五星红旗。 韩庆摄
“我们村与缅甸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是云南省第一批睦邻友好型边境小康示范村。”龙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介绍。
佤族大姐感叹现在生活“翻天覆地”。 韩庆摄
“呶,村里那栋最新的房子就是我们家!”佤族大姐肖美英站在村口观景平台上,开心地指给记者看。“以前我家房子是用竹子和茅草当顶,下雨天怎么能不漏?如今生活就一个词:‘翻天覆地’!”
“对面就是缅甸了……”国门新村党支部书记鲍艾宝站在村里最高的地方,激动地介绍。
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与缅甸隔桥相望。马丽摄
勐董镇永和社区国门新村,位于沧源县勐董镇永和口岸,与缅甸佤邦勐冒县绍帕区隔桥相望。2019年由上永和上寨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而成,共安置农户64户238人。
“以前的上永和上寨自然村有一百多户人家,都挤在一个小山头上,发展不行。现在部分搬迁下来,国家补助我们建房资金,剩下的村民自筹,有能力的房子盖大一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都是政府建设。”鲍艾宝说。
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球场、水冲式旅游公厕、太阳能路灯、观景台……漫步村里,一个集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村庄正逐渐成型。
佤族青年陈为民四口之家的幸福生活。韩庆摄
“我养的鸡都是生态的,逢年过节到镇里都要卖到100多元一只。村里要买鸡苗,都会来买我的。现在家乡越来越好,我也不需要外出打工挣钱了。”附近的永和新村里,小伙陈为民曾在北京干过烹饪。
2012年他带着妻子回到家乡,现在养猪又养鸡,一年大概有20万元的毛收入。“以后村里旅游好了,我还可以做农家乐……”
村民赵叶娘家的苞米丰收了。韩庆摄
有相同想法的还有村民赵叶娘。小院里,赵叶娘正翻晒刚刚扒好的苞米,场景像极了油画。
“现在生活比以前简直好多了!”赵大姐除了养猪,还开了小卖部赚点零花钱。“我希望疫情好了,把儿子儿媳叫回来也搞农家乐。”
村子附近,一处以发展沿边旅游和口岸贸易为目标的边境集市正在建设中。
在沧源县上海援滇挂职干部黄荣看来,“这些都给当地人民带来新的希望。边境村的老百姓安安心心在这边生活、生产,实际就是在巡边、守边。”
截至2020年底,沧源打造了龙乃村、国门新村、永和新村等一批边境小康示范村,共实施57个“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村。
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神秘的沧源崖画 韩庆摄
鼓声雷动的狩猎场景、奔放的舞蹈、神秘的祭祀……海拔上千米的悬崖壁上,神秘的远古壁画直击人心。山下,绵延数里的山崖像被刀劈开,恰似中国山水画。
沧源县糯良乡拥有司岗里溶洞、天坑、崖画、国画长廊等原生态自然风光资源。糯良乡班考村十七组(班考民俗自然村)恰恰地处勐来大峡谷腹地,位于“司岗里崖画谷世界旅游区”核心地带。
班考民俗自然村特有的民居房 韩庆摄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现在统一建设了新房,未来将展示佤族的婚庆习俗。”班考民俗自然村村民提及自己的村子,掩饰不住欢喜。
佤族有着“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和“沧原佤族新米节”等重大节庆日,打造特色风情旅游小镇,糯良乡班考村十七组无疑是块“试验田”。
近年来,修整入户道路、搭建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合作社、筹措养殖资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一批沪滇帮扶项目先后落地。
村里探索党支部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双绑”模式,用旅游思维谋划农业,景观化、体验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家门口参加民俗表演,未来年底还能分红。
佤族歌手即兴唱起了山歌 韩庆摄
“佤族婚庆每个环节都是即兴填词。”寨在画中,人在景中,幸福生活在手中!佤族歌手忍不住又唱了一曲。
东西协作 打造边境小康示范村
勐来乡乡长李金锋极力推荐沧源特产。韩庆摄
“沧源四季如春,还有佤鸡、黑蜜等很多美食。”黄荣逢人就说自己是“新沧源人”,并和勐来乡乡长李金锋极力推荐沧源特有黑蜂蜜。
云南沧源 韩庆摄
每年二到四月,生长在海拔1500到3000米山地里的米团花迎来盛花期,其管状花朵洁白像大米一样,会酿出神奇的黑蜜。这种佤乡独有的黑蜜,经过鉴定各方面指标与新西兰高级蜂蜜不相上下。
“2017年开始,上海进行帮扶采购了中华蜂。集中放到勐来乡三个村养殖,都按照“农户 合作社 公司”模式。目前,总共有2843箱,60多户参与。2018年,村里建起了蜂蜜加工厂,年底参与的村子都能分红。”李金锋说,下一步加强培训,争取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
上海援滇挂职干部 韩庆摄
“原先这里的甘蔗榨过汁后,蔗渣就送到田里,引进上海企业后,蔗渣就变成了有机可降解餐盒,现已拿到了美国欧洲的一些订单;接手前任干部的蜜蜂养殖项目,现在我们做起了蜂蜜加工厂,上市就要有SC有关认证,现在做提质;上海在临沧做了肉牛养殖基地,包括牧草种植、养殖、加工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基本形成全产业链……”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临沧小组组长杜新泽介绍。
据悉,接下来,围绕兴边、富民、生态保障,借鉴亚东边境小康村建设等经验,通过沪滇协作将对沧源班洪乡、班老乡9个村寨率先打造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增强边境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已成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奔赴小康的路上,边疆人民不断绘就幸福生活的模样,阿佤人民新时代的歌声越来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