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本该是大棚管理最为忙碌的时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下庄管区刘庄村,管理着4座大棚的张洪军却拿着手机“躲懒”了。
打开手机管理软件即可根据蔬菜情况随时精准调控。在这里,温度、湿度等多种数值一应俱全。
“大棚‘聪明’了,农民就‘懒’了。灌溉、通风都不需要人工,大棚里自动控温、智能滴灌等设备一应俱全,拿着手机就能控制。”张洪军笑着说。
工人在河北省一家“智慧农场”温室内管护蔬菜。新华社发
走进他管理的大棚,成熟的西红柿、黄瓜鲜嫩喜人,新栽植的幼苗成行连片;随着棚内温度变化,棚顶的“外衣”会自动收放通风,使得棚内一直温暖如春,生机勃勃。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说,如今,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农业农村广泛深入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小岗生产基地负责人李维东刚忙活完500多亩水稻收获,又投入到整地和油菜种植的准备工作中。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水稻亩产量超过1400斤,我们的‘互联网+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起了大作用!”李维东说,通过平台监控每年天气、土壤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监测预警病虫害发生情况,可以精准指导工作人员改正种植技术和措施,实现真正“用数据说话”。
北大荒集团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围绕种子和耕地推进种业振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推进的工作。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中国已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约9617万亩;同时,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强化机收减损,预计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
“有了好种子,才能种出好粮食。这批麦种是我们第一次借助谷物精选机筛选出的高纯度原种小麦,经过了五步筛选,麦种均匀度、饱满度整齐划一。”看着100吨麦种从山东德州装车发往外地,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充满期待。
2021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让现代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才能让农业真正变成现代化。”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他认为,涵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前沿技术的智慧农业,不单指一个生产技术、生产端,而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产业链的综合体现,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是未来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今年9月,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的农民使用大型机械收获青贮玉米。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当前,中国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科研单位正各展所长,为促进智慧农业对传统农业改造、推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关键支持。
安徽省连续三年选任省级科技特派员1440人次,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980余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5300余项,直接服务农户14万多户,使科技帮扶全面覆盖脱贫村,有力促进山核桃、酥梨、油茶、小龙虾、河蟹等特色种养业发展。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加强农业大数据技术创新,以数据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信息技术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智慧农业发展正逢其时。”河北省秦皇岛市农业农村局农业信息中心主任胡晓东说,“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宣传、培训,发挥智慧农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智慧农业领域的投入,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信息化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