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吹响乡村振兴号角,铺展蝶变壮美画卷——从村史馆看小山村如何捧回9项国家级荣誉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党的二十大报告绘制出的发展蓝图,令人振奋。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的“聚宝盆”和“蓄才池”。乡村产业振兴要找准方向,必须立足自身条件,摸清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取胜。

近年来,日照市委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2021年,11.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建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925处,建成35个镇生活污水管网配套、15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四好农村路”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为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聚力打造“五纵一横”乡村振兴隆起带,现代渔业、现代畜牧、茶叶、蓝莓、桑蚕、中药材、樱桃、蔬菜……“一带一特色、一带一风景”,日照大地不断谱写蝶变新篇章,乡村宜居景象如诗如画。

东港区涛雒镇下元一村,就是这样一个生动例证。下元一村作为省、市、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认真做好“生产、生态、生活”三篇文章,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人和”的绿色发展道路,先后捧回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乡村等9项国家级荣誉。

在抗日战争年代,涛雒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活跃着众多抗日志士,下元村曾是党组织的成立或活动场所,中共下元特别支部(以下简称中共下元特支)为当时领导全县人民抗日作出了巨大贡献。

奋斗征程路,村史映初心。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下元一村村史馆应运而生。这两座场馆,不仅展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我们深切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和宗旨情怀;这两座场馆,不仅成了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历史的重要阵地,也成了感党恩、学党史、上党课的生动课堂。

教育场馆 赋能乡村振兴

在东港区涛雒镇西南部的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栋栋矗立的老建筑,如同饱经岁月的老人……在这里,沿着历史脉络,感受农业发展的峥嵘岁月。

迈入写有“东风”二字的仿古牌楼,跃然眼前的便是墙上的9幅画,墙画生动展现了日照农业发展史上的9次重大事件:从南茶北引、南竹北移、南杉北栽、南稻北种、南鱼北养,到水库建设、蓝莓种植,再到沭水东调、西施舌进京。每幅画的背后都有着数不尽的艰辛和说不完的感人故事,彰显了一代又一代日照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

沿主路前行,就到了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核心区: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实践展馆。展馆分解放之路、创业之路、改革之路、小康之路4个主要部分,以一份份“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背景和精神要义为主线,全面展示了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变革之路的强大推动作用,以及引领日照乡村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光辉历程。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责任使命,带领亿万农民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认识到农民问题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跟着馆内讲解员的步伐迈入“解放之路”,感受“打土豪、分田地”,让百姓“耕者有其田”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面对的是一个经历100多年战乱、满目疮痍的烂摊子,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开启了“创业之路”。在这里,通过形象生动的图文描绘,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建设场景跃动面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迈进“改革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地,百姓生活更有保障,乡村风貌日新月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之路”向人们展示了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科学决策,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日照市在一份份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天蓝水碧青山绿,特色产业遍地开。生活富裕了,百姓的钱包鼓了,脸上笑了,心里美了……

如果说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现了农村发展的历程,那么接下来的下元一村村史馆便是这一段历史的生动缩影。

红色基因 催生发展动力

离开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继续前行,不远处,下元一村村史馆的党旗迎风飘扬。

走进村史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映入眼帘,展馆按照“古村沧桑、源远流长”“革命烽火、红色记忆”“党旗引领、下元变迁”“乡村振兴、活力天台”四个板块布局,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下元人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记忆,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奋斗史。“千百年来,下元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富足的生活。早在元代,官府就在这里设立了下元铺,修筑了一条贯通村子的南北古商道。在源远流长的村史中,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这种红色基因流传至今,鼓舞着下元人砥砺前行。”讲解员讲述了下元人英勇的革命事迹。

下元村南临凤凰山,西倚屏障磴山,北与古镇涛雒相望,东有栈子出海口,南北大道穿村而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春,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及鲁中大片地区沦陷后,日军轰炸石臼所、日照城、南湖等地,投降日寇的伪军刘桂堂、张宗元、刘沛臣部,成了日寇的一支别动队。这支汉奸部队常常骚扰日照的碑廓、巨峰等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制造了血洗簸箕掌、南湖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

1938年3月,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为讨伐伪军刘桂棠进驻到日照县南部,其下属六六七团团部驻费家湖,团长万毅是中共特别党员,伍志刚和谷牧也在万团部。为了做好对国民党第五十七军的统战工作,经报中共长江局批准,伍志刚、谷牧、李欣秘密成立了中共第一一二师地下工委,伍志刚任书记,李欣、谷牧任委员。

1938年6月,中共第一一二师地下工委派第六六七团三营负责党务工作的共产党员赵志刚和李欣、王国栋等人,由平津流亡回乡的秦亢青、秦寄萍作向导,以五十七军日照县宣传队的名义,到涛雒镇下元一带,开展抗日宣传,着手发展党组织。不久在他们的组织下,中共下元特支在下元村成立。

中共下元特支成立不久后,在中共第一一二师地下工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日照县抗日民众自卫联合会,一批日照进步青年怀着同仇敌忾、坚决抗日的革命豪情加入进来。为了宣传抗战、动员更多的民众加入到抗日队伍,中共下元特支在下元组建了日照最早的抗日文艺团体。万毅和谷牧也曾亲自登台表演,在日照人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1938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山东调整部分地区的党组织机构,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鲁东南特委。11月初,经中共鲁东南特委介绍,共产党员、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员范干民、范熙彭结业回到日照,与中共下元特支接上了组织关系。根据形势发展和斗争的需要,在中共下元特支基础上,于11月下旬在涛雒丁家官庄建立了中共日照县临时委员会。12月,中共鲁东南特委领导下的中共日照县委成立,中共日照临时县委移交了工作。

作为抗战初期日照地区较早的党组织,中共下元特支的成立仿佛暗夜的曙光,为彷徨迷茫的爱国青年和进步人士照亮了前进的征途。虽然仅仅存在了几个月,但它像是一盏明灯,使大批进步青年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党建引领 山村日新月异

中共下元特支深深扎根于日照下元这片热土,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下元人民在新的征程上努力奋斗。

1962年,下元村分成了下元一村、下元二村、下元三村,下元一村由此成立。分村后的下元一村,位于天台山半山腰,全村196户人家零零星星地分散在半个山坡、100公顷土地上。虽然住在同一个村子里,但最远的两个户却相距2公里路,垂直落差高达70米。

大家都想搬出大山,改善生活环境,但面对村集体经济艰难的条件,怎么搬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中国踏上了改革之路。1982年开始,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做出重大调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

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吹进广大农村,下元一村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探寻发展之路,开始尝试人工栽培绿茶,成为山东省最早进行南茶北引的试点之一。合理整合村里的土地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块,按照统一制定的方案公平分配给村民;条件不好的地块,村里拿来种植苗木。村里的山场也统一收回,由村集体实行封闭管理,在林业等部门的支持下,大力种植黑松等苗木。理顺账目盘活集体资产,实行均田搞活土地经营,收回山场壮大村集体经济,下元一村党支部敢啃硬骨头,使得村力不断增强。

“2007年的时候,我与村里25位党员反复琢磨,为了改变旧村面貌,决定借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东风,将下元一村搬到现在的地方来。”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介绍。

据了解,村子搬迁时,困难重重。当时,下元一村集体账上只有90万元左右,资金缺口近千万元。谁有胆量搬迁?“有群众信任,有党的好政策,我就有这个胆。”黄庆林说。

村班子开动脑筋,向村里的一处砖窑“要钱”。砖窑原来交由他人承包,每年租金8万元。可承包商年年拖欠租金,集体收益严重受损。“合同白纸黑字,凭什么要不回来承包费?还是村‘两委’腰杆儿不够硬!”撂下这句话,黄庆林就带着村“两委”成员与承包方交涉。面对村“两委”的坚定态度,承包方最终妥协,缴齐了租金。紧接着,村“两委”干部前往潍坊、青岛考察后,决定对砖窑承包权重新公开招标。

招标当天,原承包方纠集人员围堵村大院,村党支部为了集体利益理直气壮、毫不退缩,硬是把招标进行到底。一锤定音后,砖窑租金以每年81万元的价格成交,是原来的10倍多。下元一村再也不是“空壳村”。

有了资金,村党支部就有了搬迁的底气。2007年初确定分房方案:楼房每户196平方米,平房每户80平方米,选楼房的每户缴纳6万元,平房每户3万元,经济困难者主要由村里负担。建设后的新村占地9万平方米,共建设2栋办公楼,148栋二层居民楼,48户平房。2008年春节前,全体村民搬进新居。

就这样,下元一村党支部成功带领全村人民打造了山东省土地增减挂钩第一个试点村。

2009年到2012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4年,在这期间的4个一号文件也是承上启下,进一步界定农民对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投入和对农村科技发展扶持力度,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下元一村党支部紧抓机遇,带领村民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村容村貌,建设了1.3万平方米综合广场,对村庄水、路、电、讯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实现村内大街小巷通柏油路面,户户通硬化道路,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7万余米,安装路灯80盏,高标准绿化新村3.5万平方米。

红瓦白墙,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文体广场、街头公园、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做梦都不敢想的“城里生活”成为现实,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村面貌。

精彩蝶变 打造生态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元一村走的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乡村”……在村史馆内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荣誉牌匾,这些荣誉背后都是下元一村蝶变腾飞的密码。

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只有把农村党支部建得更强,把红色堡垒筑得更牢,才能更好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下元一村党支部有6个“雷打不动”:每日碰头会“雷打不动”,每月“主题党日”“雷打不动”,每半年党员评议“雷打不动”,每半年走访党员与群众代表“雷打不动”,每年底党员综合考评“雷打不动”,每件大事党员和群众代表公决“雷打不动”。正是这6个“雷打不动”,强化了基层支部建设,增强了支部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村子从半山腰整体搬迁后,村党员干部决心改变天台山满目疮痍的现状,带领村民上山种树。没有机械,他们就用铁锹、锄头、扁担;没有树苗,他们就发动党员干部捐款买、向林业部门申请扶持。村干部和村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这些树木,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守护这片山林。为了让树木在旱季“喝上水”,村干部带领村民定点、运料、放线,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成为日照市的典范。全村100公顷林场、50公顷土地上,树木在山间、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枝繁叶茂。山绿了,荣誉也随之而来。2014年,下元一村抱回“全国生态文化村”这项国字头荣誉,紧接着,几十个荣誉称号接踵而至。下元一村用了十几年时间,不但还上了在绿色生态欠下的“旧账”,还为村庄永续发展攒下了一笔厚实的“家底”。

据黄庆林介绍,村庄搬迁后利用旧村址复垦的土地,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绿茶,建设了绿色环保有机生态休闲农业,并打造了“下元青”绿茶这一远近闻名的知名品牌。

着眼于农业生产的有机化、生态化,下元一村规划建设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并向周边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水稻70公顷,主要生产有机高钙、富硒大米,着力打造绿色、生态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涛雒大米已被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定;建设了有机核桃基地3万平方米,打造传统农业升级版;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对老村址保留的部分旧房进行乡村民宿改造,吸引市民到村体验农家生活;投资450余万元在采石场原址建设茶文化综合楼;投资360余万元建设影视基地。

目前,下元一村已经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不断发展壮大的二三产业,成为下元一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保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一个接待设施齐全、食宿标准高、整洁舒适、游客放心的旅游环境,为村民找准了一条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心渴望,日照市持续开展林水会战,实施了造林治水“双十工程”和“五大碧海行动”,擦亮了“生态日照”金字招牌。天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应运而生,下元也由此揭开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日照市头号重点旅游项目——— 投资百亿元的“东方太阳城”落址天台山,仅土地、山场租赁一项,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加1 0 0余万元。

已经实现了“安居梦”和“致富梦”的下元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干就干好”的精神,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接力奋斗。

勇毅笃行 书写精彩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照市委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勤劳勇敢的日照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山村里跳起了广场舞,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交通等农村民生事业的加快发展,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98亿元,较2012年增加160.07亿元;2021年全市粮食单产较2012年增长38.2%。

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5个,占村庄总量的5.3%,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1400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55.53%,全省领先;2021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4.1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4.14%。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均超过90%。

日照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分中心56个、实践站(所)1817个,县镇村居覆盖率达100%。

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4元,比2012年增加11207元,增长12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598元,比2012年增加5461元,增长10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5,比2012年缩小0.29。

2022年,日照市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培育日照绿茶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等等,将新建省级美丽乡村25个,美丽庭院建成率达到50%以上。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比例达到65%以上,并实现新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4个,省级产业强镇4个。政策保障之下,日照市乡村振兴将更加有力有效,村民幸福生活将更有温度和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新时代,再出发。凭借激情昂扬的斗志、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干劲,日照市委以决战决胜的姿态,一路蹄疾步稳、勇毅笃行,让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吹遍田野山川,不断书写着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彩答卷。

后记

岁月如歌,薪火相传。东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元一村村史馆,作为开展党史学习、党性教育、群众实践教育的基地,党员干部纷纷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行力量。一幅幅图片、一本本红色刊物和多媒体影像,把参观者带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重温了党的百年奋斗发展历程,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汲取到了无穷力量。

下元一村的精彩蝶变,是日照市以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行走在日照广阔的农村大地上,一个个飞速发展的美丽乡村,正成为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最好诠释,一幅幅气韵生动、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图景正在缓缓铺展开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240640529837748&wfr=spider&for=pc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