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乡村 > 正文

一如青禾生长,向阳,向阳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泥土芬芳拼了命地钻进车窗。初见油铺街村只觉山光水色,娟好静秀,却未曾留心盈盈绿水旁,青禾在阳光下肆意生长,也未曾想过这短短一周的社会实践,教给我的竟比书本还要多。

图为油铺街村的田园景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纳千然 摄

撒苗播种 以爱浇灌

短期支教,很难给学生们进行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传输,我们能做的就是进行素质拓展、视野的开阔,努力给孩子一次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油铺街村,一方面家长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下老人和小朋友,老人们很难给小朋友们辅导学业,只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小学老师资源紧缺,像英语这样的主科都没有人手,更不用说其他的素质课程。基于这样的现状,支教组在课程安排中,融入多种元素,开设剪纸、手工、绘画等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课程,同时也紧跟时代,增设普通话、团史党史宣讲等栏目。

图为孩子们放飞写满祝福话语的纸飞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慧 摄

“万事开头难”,第一天的支教活动因为小朋友年龄差太大,课堂秩序较难维持而进展的不太顺利。支教组的队员们连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讨论出几种教学方式,在后面几天的实践中反复试验,终于探索出真正适合小朋友的教学方法。小朋友们也和支教队员们慢慢熟络起来,课堂氛围也变得尤其活跃,大家争先恐后得举手抢答问题、和小老师们互相签名留念,一串串欢声笑语飘出窗外,回荡在田间地头;一个个稚嫩笑颜竞相绽放,萦绕在我们心中……短短六天,是走进小朋友心里的六天,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六天,是用爱播下每一粒希望的种子的六天。有一束光就点亮一片天空,有一份爱就播撒一片田野,我们用一周时间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留下我们的足迹。

用心守护 憧憬未来

除开支教与小朋友面对面的交流,每天的入户调研和访谈,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走遍全村,路上很难见到青壮年村民,家里多是老人和小孩,或是依稀几位妇女抱着嗷嗷待哺的幼儿。后来听村支书和我们说,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在外务工,九成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不仅孩子家庭情况令我感到担忧,这里小学教育情况更是让我吃惊。油铺中心小学一周只有两节英语课且形同虚设,整个小学仅有一名专业的英语教师,小朋友们是否能够上到英语课还要看带英语课的老师是否会英语,如果遇上年级稍长的老师,英语课就成了副科,和体育美术等相等同。这些情况和我之前的预想相差甚远,也更让我感到任务艰巨。?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乡村英语教师的访谈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一慧 摄

“没办法啊,我们留不住好老师,也没人愿意留下来。”校长的一句话让我们哽咽。是啊,农村小学能用什么留住师资,能从哪里获得好的生源呢?校长老师家长无一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无一不关注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老师们走的走,考公的考公,我们无能为力……”以前在电视里面了解到的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到了现在,才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校长老师无奈的境地、留守儿童父母两难的处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那一刻才发现,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留守儿童问题严重……这样诸多字眼都不是遥远的政治术语,是我们眼前需要逾越的鸿沟,需要突破的困境。纵使落差再大,前方也充满希望。由于教师暑假安排,我们只能在线上与老师交流沟通,“我也想回到这里,这是我的家乡,我就是在这里读的小学。”几位年轻老师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教师扎根乡村的崇高情怀,校长坚守教育岗位数十年的不懈坚持让我们看到和搞好乡村外语教育的坚定信仰与决心。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村中调研的路途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雨 摄

明媚光下 皆为青禾

“陂沼盈盈闲绿水,郊原浩浩涌青禾”。车,行驶在乡间小道上,泥土芬芳拼了命地钻进车窗。离开油铺街村方觉自己就是那片青禾,向下扎根不断吸取水分,向上迎着阳光茁壮生长。“我希望哥哥姐姐下个暑假还能来!”我想说:小朋友,哥哥姐姐们可能不能再来了,你要做一颗小小青禾,一路成长,向阳,向阳。                            (通讯员 纳千然)

(编辑:HCF  审编:AD)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