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户威村,永德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与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协商灰叶猴保护事宜。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姚海鹰 李璟 发自云南永德大山乡
尽管中国绝对贫困现象已历史性消除,大多数农民也已经跨过了温饱的门槛,但如今依然存在因病返贫的风险、农村缺乏生产力的现象,这些都成为老百姓致富路上的“绊脚石”。
随着中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跑,做好有效衔接和民众生活改善,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是长江商报作为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4月21日,长江商报2023年云南公益行活动走进永德县大山乡麻栎寨村,开展乡村振兴进村结对帮扶行动。公益联盟突击队一行14人深入麻栎寨村6个自然村组,对有返贫风险的脱贫户、监测户进行一对一公益帮扶。
14户受帮扶对象中,有的家庭困难是因患病,有的是缺乏劳动力,有的是缺乏技术,有的则是这些困难并存。今后,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将在公益实践中,一对一为结对帮扶对象排忧解难,用真情实意和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屡败屡战的周建海
不得不说,周建海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另类”。
周建海的家,坐落在麻栗寨新寨村一个斜坡下。房子低矮破旧,被一棵上百年的大树掩映庇护着,和周遭其他村居相比。这户人家明显有点儿败落。
家里只有周建海的岳母杨秀芳一人,她告诉记者,每天的任务就是安置和接送周建海的两个小孩,帮女婿守好家。周建海夫妇长期在广东东莞打工,打工主要是为了还债。
据村支书向记者介绍,周建海是新寨村有名的实干家,但他财运不好,老天似乎不给他发财机会。
记者了解,近五六年来,周建海从事过母猪养殖、土鸡养殖、甘蔗种植、地瓜种植等七八个项目,但每次都错过了收获和销售季,可谓搞什么就亏什么,几乎次次都血本无归,到目前为止所欠银行和亲戚的欠款已有几十万元。
即便如此,村里的人和他的朋友们仍非常尊重他,都认为他是个勤劳务实的人,只是运气不佳,他为人勤劳朴实守信,他们夫妇在广东打工,主要就是为了偿还债务。
屡败屡战的周建海,是非常少见的因创业而致贫的人家。但他的岳母跟记者说:“目前我们身体都还健康,我们有信心把这个债还完,更有信心过上更好的日子。 ”
和记者道别时,58岁的杨秀芳一脸灿烂的笑容。
“闲不住”的吴永昌
得知记者的到来,正在家门口不远处经营小卖部的吴永春一瘸一拐地赶来,高兴得不得了。
60岁的火石山组村民吴永春患有严重的痛风,手脚关节处都已变形,走路一瘸一拐,并且双眼突出,全身多处长有硬化性脂肪肉瘤,尽管已做过几次手术,但无法根治。
吴永昌和妻子都是勤快人,以前一家人日子过得还不错,并盖了一幢两层高的小楼房。然而15年前,他突然发病,从此开始了无休止的看病吃药模式,家里的存款也已基本上全部花光。87岁的老母亲几近失明,且半身瘫痪,如今吴家只能依靠儿子儿媳种地,妻子喂猪挣点钱。
好在儿子儿媳也是勤快人,但30亩的地对小两口来说负担也不小,而请人的成本又太高,劳动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吴永昌一家的一大难题。
另一方面,吴永昌的医疗费用几乎是个无底洞。他现在一年光吃药就要花2万多元,每次一发病就要去医院。每个月仅市级医院就得去一两次,去一次就要花好几百元。
“我身体不好,母亲又老,能赚一点是一点。”为了贴补家用,去年底吴永昌开了一个小卖部,靠儿子到山下帮忙进一点饮料烟酒副食,趁自己腿脚能动的时候赚点钱。“不能老靠政府,给人家添麻烦,我自己现在能动,反正也闲不住,先尝试做点不费力的小买卖。”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人姚海鹰在新寨村看望布朗族杨秀芳老人。
长江商报公益联盟队员走村入户结对帮扶。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彪 周颖 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105206078135835&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