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态度

扫一扫社保卡里的志愿积分,杭州市民张阿姨回家途中顺道在市中心的金融便民服务点“丰收驿站”兑换了一袋木耳。在浙江的许多地方,不少商家、机构用这种方式回馈城市乡村中,把奉献作为生活习惯的志愿者。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浙江常住人口达5800多万人,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7月,浙江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超过1500万人。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前夕,记者在浙江省多地感受到志愿服务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参与者的生活态度。

“镜头出现一丛饱满的麦穗,电影片名《我和我的家乡》……”在电影院观影席的一隅,一个声音悠然传来,见缝插针地描述画面,补充着“旁白”。

她叫周景,是杭州文广集团杭州之声的一位电台主持人,也是一位帮助视障人士观影的志愿者。每每遇到新电影上映,她就会和志愿服务队的朋友们一起合作,帮助视障人士“看见”电影。

“四五年前,我受到同事,也是项目创始人雷鸣的感染加入这项志愿服务中。”周景说,别看只是传递声音,这项服务可不简单。

她做过简单统计,要想讲好一部电影,前期得做近20000字的脚本。“此处快速”“建议230字每分钟的速度”……记者看到周景的平板电脑上详细标注着讲解中的注意点。

脚本撰稿人唐蓉说,要写好脚本,一部电影至少要看五六遍,有的场景、画面需要反复回看,还得根据剧情、人物对白等,掐准时间,提示语速、语调。

2010年起,雷鸣等人开始为视障人士观影做志愿服务,如今他们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了20多人。虽然每天都要等到女儿入睡才能开始加班写脚本、一场电影讲解下来常常口干舌燥,但想到付出的背后,是杭州3万多名视障人士对电影艺术的渴望,周景说他们充满动力。“志愿服务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愉悦了自己。”

志愿讲解员们的努力得到了视障朋友们的认可。朱俐萍在2015年“看”了第一场电影后爱上了这一活动,“现在每场放映我都会争取参加,通过志愿者亲切的讲述,我能更好地感知电影的画面和情节,这个活动为我们视障人群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10年发展,这一项目已经成为浙江全省的专项行动,目前浙江计划通过2年时间培育100支无障碍观影讲解志愿服务队伍,组织无障碍观影不少于1000场次。

充满青春朝气的“小青荷”、穿梭街头巷尾的“武林大妈”、利用退休时光发挥余热的“银发联盟”、疫情期间在温州和义乌防控一线的国际面孔……不同年龄、不同肤色,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根据浙江省志愿者协会发布的《浙江省志愿服务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7月,浙江全省共有注册志愿者1517.7万人。浙江省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每4个浙江常住者中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在浙江全省范围内普及,成为一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民间力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据了解,今年以来浙江还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形式,让更多优秀项目通过展示获得资金支持,目前该项大赛完成项目签约近1400万元。

原标题:写在国际志愿者日的浙江观察: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态度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