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周刊》电子杂志官方网站

中国公益周刊_壹周公益悦读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江苏常州:“互联网+志愿服务”探索垃圾分类新风尚

“您好,您预约了垃圾上门回收,请把要回收的垃圾给我称重。”1月25日上午,由江苏常州市城事建设文明发展中心派遣的第三方垃圾回收工作人员齐师傅来到大名城小区,完成垃圾回收预约订单。住户陈女士拿出早已经整理好的硬纸板盒、旧衣服等,交给回收人员。经称重、装袋,不一会儿,积分就自动到达陈女士的账户。“现在已经有2080积分了,可以提现,也可以去家门口的超市兑换东西。”陈女士说。

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常州市目前对生活垃圾按照规定实施三分类投放,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去年9月,新北区三井街道率先探索“互联网+志愿者”的垃圾分类新模式。由民非组织常州市城事建设文明发展中心配合三井街道,以秦岭社区为试点,招募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社区爱心人士组成专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上门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宣教。居民通过下载“城事佳”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填写地址、联系电话和需要上门回收的垃圾类别,平台接到预约后,24小时内上门收取,48小时内将相应积分发放到用户名下,用户可将积分兑换现金,或到指定商家兑换商品。对有毒有害垃圾也实行上门收取,并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同时,为每户家庭设置专属二维码,贴于其他类别的垃圾袋上,达到追溯作用。平台工作人员对投入的垃圾开袋抽查,如果发现有分错的垃圾,通过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将信息通知后台,后台管理员通过系统提醒居民。

据了解,常州市2017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近年来,出台了《2020年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常州市持续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初稿)》,编制了《2020年常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市场化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垃圾分类硬件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机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80%。

据悉,该模式后期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常州日报 吴燕翎 袁志峰/文 朱臻/摄)

(编辑:HCF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周刊——壹周公益观点。

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